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34章 四百忠魂护京阙,至今月、犹照当年血[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定门,又跟着您守朝阳门,俺不怕死,就怕守不住粮道,让城里的百姓饿肚子”,心里像被刀割。

    nbsp他挣扎着走到缺口处,见程武正抱着一名瓦剌将领的腿,不让对方前进,腹部被刀剖开,却仍死死咬住对方的手臂。卫峥冲过去,砍倒那名瓦剌将领,扶起程武,程武看着他,嘴唇动了动,用尽最后力气说:“总兵……nbsp别退……nbsp等谢太保……”nbsp然后头一歪,没了气息。

    nbsp卫峥将程武的尸体放在一旁,捡起他的刀,再次冲向瓦剌兵。可刚走两步,一支冷箭射中了他的胸口,箭镞穿透铠甲,深深扎进肉里;紧接着,另一支箭射中了他的咽喉,鲜血喷溅而出。卫峥的身体晃了晃,靠在城垛上,手里仍紧紧握着那把卷刃的环首刀,眼睛圆睁着,盯着漕运码头的方向,再也没能站起来。

    nbsp卫峥倒下的瞬间,城楼陷入短暂的死寂。一名叫赵虎的亲兵率先反应过来,嘶吼着冲向卫峥的尸体:“总兵!”nbsp他扑到卫峥身边,见主将咽喉流血、胸口插箭,早已没了气息,眼泪瞬间滚落。

    nbsp“弟兄们!总兵死了!咱们不能让胡贼辱了总兵的尸身!”nbsp赵虎的嘶吼唤醒了幸存的亲兵。数十名亲兵纷纷冲向卫峥的尸体,有的用身体挡住射向尸身的箭,有的趴在尸身上,有的环跪在尸周,形成一道人墙。

    nbsp瓦剌兵见卫峥已死,纷纷冲向他的尸身,想割下首级邀功。一名瓦剌兵举刀砍向卫峥的尸体,赵虎猛地扑过去,用身体挡住刀,刀身砍进赵虎的背部,鲜血喷溅在卫峥的铠甲上。赵虎回过头,咬着牙道:“想动总兵……nbsp先杀了俺!”nbsp然后用尽最后力气,拔出腰间的短刀,刺中那名瓦剌兵的腹部,两人一起滚倒在地,同归于尽。

    nbsp另一名亲兵叫孙小五,右臂已被砍断,却仍用左手拿起一块石头,砸向靠近卫峥尸身的瓦剌兵,石头砸中对方的额头,瓦剌兵倒在地上,孙小五却被另一支瓦剌兵的箭射中胸口,他倒在卫峥的腿边,临死前仍伸手抓住卫峥的铠甲,仿佛在说nbsp“总兵,俺护着您”。

    nbsp城楼的火越来越大,浓烟滚滚,呛得亲兵们咳嗽不止,却没有一人离开卫峥的尸身。有的亲兵被火油烧着了衣服,仍死死趴在尸身上,不让瓦剌兵靠近;有的亲兵断了腿,却用膝盖爬行,挡在尸身前;有的亲兵只剩最后一口气,仍举起刀,对着瓦剌兵嘶吼。

    nbsp瓦剌副将巴图见亲兵们如此顽强,气得大吼:“一群死到临头的东西,还敢护尸!给我杀!全部杀光!”nbsp瓦剌兵们发起更猛烈的进攻,箭雨如蝗,刀光如织,亲兵们一个个倒下,却仍不断有新的亲兵补上来,人墙始终没有溃散。

    nbsp一名叫李顺的亲兵,腹部被剖开,肠子流了出来,他却用布带勒紧伤口,爬到卫峥的尸身旁,捡起一把断刀,刺中一名瓦剌兵的小腿,瓦剌兵惨叫着倒下,另一名瓦剌兵挥刀砍向李顺,李顺的头颅滚落在地,眼睛却仍盯着卫峥的尸身。

    nbsp幸存的亲兵越来越少,最后只剩十余人,却仍死死护着卫峥的尸身。赵虎的弟弟赵豹,年仅十五岁,是军中最年轻的亲兵,他的左臂被箭射中,却仍用右手拿着一把短剑,挡在卫峥的头部,对着瓦剌兵喊道:“不许你们碰总兵!”nbsp一名瓦剌兵举刀砍向赵豹,赵豹却不躲闪,反而冲过去,用短剑刺中对方的胸口,自己也被刀砍中头部,倒在卫峥的胸口,鲜血浸透了卫峥的铠甲。

    nbsp当瓦剌兵终于冲到人墙前时,幸存的亲兵已不足五人,且个个带伤。他们互相看了一眼,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决绝,然后一起冲向瓦剌兵,嘶吼着nbsp“为总兵报仇”,最终都倒在了卫峥的尸身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城楼的火渐渐熄灭,浓烟散去,卫峥的尸身靠在城垛上,周围堆满了亲兵的尸体nbsp——nbsp有的趴在尸身上,有的挡在尸身前,有的抱着尸身的腿,有的握着尸身的手,形成一道用血肉筑成的屏障。瓦剌兵看着这一幕,竟不敢上前,有的甚至后退了几步nbsp——nbsp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护尸场面,这些大吴亲兵,死了仍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忠勇。

    nbsp卫峥殉国一个时辰后,谢渊带着三万京营卒和杨武(兵部侍郎,正三品)、秦飞赶来。他骑着马,远远就看见朝阳门城楼的焦黑痕迹,心里一阵发紧nbsp——nbsp他昨日接到秦飞的密报,便连夜调兵,派杨武去户部拿方述,派秦飞去刑部拿赵绅,自己则率师驰援,却被瓦剌游骑袭扰,耽误了时辰。

    nbsp“快!加快速度!”nbsp谢渊嘶吼着,马鞭抽在马背上,马吃痛,跑得更快。刚到朝阳门附近,就见漕运码头的百姓哭着往内城跑,有的手里还攥着烧焦的粮袋,有的身上带着火伤。

    nbsp“老乡,朝阳门怎么了?卫总兵呢?”nbsp谢渊拉住一个老船夫,声音急切。老船夫抬起满是泪痕的脸,声音沙哑:“将军……nbsp朝阳门破了……nbsp卫总兵战死了……nbsp他的亲兵们……nbsp都用身体护着他的尸身,全死了……nbsp瓦剌兵烧了粮船,还在城里杀人……”

    nbsp谢渊的心像被重锤砸中,他猛地勒住马,看向朝阳门城楼nbsp——nbsp那里焦黑一片,一个熟悉的身影靠在城垛上,正是卫峥,他的周围堆满了亲兵的尸体,形成一道血肉屏障。“卫总兵……”nbsp谢渊的声音哽咽,眼眶泛红,他想起上月在兵部,卫峥对他说nbsp“请太保放心,某定守住朝阳门,保京师粮道无忧”,可如今,却已是天人永隔。

    nbsp“杀!”nbsp谢渊拔出镇国剑,嘶吼着冲向瓦剌兵。京营卒们也红了眼,跟着冲上去。瓦剌兵没想到大吴援军来得这么快,一时有些慌乱,巴图见势不妙,下令撤军。谢渊率师追击,斩瓦剌兵千余,才收兵回朝阳门。

    nbsp谢渊走到卫峥的尸身旁,轻轻拨开压在尸身上的亲兵尸体,看着卫峥咽喉的箭伤、胸口的箭孔,眼泪滴落在卫峥的脸上:“卫总兵,某来晚了,让你和弟兄们受苦了。”nbsp他命人用锦帛裹住卫峥的尸身,又让人将亲兵的尸体一一整理,按他们护尸的姿势摆放,准备一起安葬。

    nbsp秦飞和杨武带着方述、赵绅赶来,两人被玄夜卫卒押着,脸色惨白。“太保,”nbsp秦飞躬身行礼,“方述私扣朝阳门粮饷八千石,转卖得银六百两,账册、钱庄存根已查得;赵绅收柳成贿银四十两,拖延查案,助柳成混进城楼,罪证确凿!柳成已被卫总兵斩杀,尸体在此。”

    nbsp谢渊看着跪在地上的方述和赵绅,气得浑身发抖:“你们通敌扣粮,纵奸害将,害死卫总兵和四千亲兵,烧了漕运粮船,断京师粮道,罪该万死!今日,某便斩你们于朝阳门城楼,告慰卫总兵和死难的弟兄!”

    nbsp他举起镇国剑,寒光一闪,方述和赵绅的人头落地,鲜血喷溅在城楼上,与卫峥和亲兵的血混在一起。谢渊收剑,对百官道:“凡再敢通敌、扣粮、纵奸者,无论官职高低,皆是此下场!某劝诸位,同心协力,保粮道、守京师,若有二心,镇国剑不饶!”

    nbsp百官们齐声应道:“臣等遵旨!愿随太保,保粮道、守京师!”

    nbsp接下来的几日,谢渊与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李默(从三品,宣府卫副总兵)一起,重整朝阳门防务nbsp——nbsp更换所有酥砖,用坚砖重砌城垣;在城楼上增设火铳百支、火炮二十门;调五千京营卒守朝阳门,另派两千卒守护漕运码头,确保粮道安全。

    nbsp陈忠(正三品,户部侍郎)则从通州仓调拨粮饷两万石,补充朝阳门的军粮;又组织漕运粮商,重新调运粮船,确保京师粮道畅通;同时清查户部旧吏,将与方述勾结的五名吏员革职下狱,追回私扣粮饷万余石。

    nbsp工部尚书张毅(正二品)也加强了军器制造和城防修缮的管理,规定nbsp“城砖需经玄夜卫核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军器需经兵部验收,劣质者匠人与督工官一并论罪”,确保不再出现nbsp“酥砖”“劣质火铳”nbsp之事。

    nbsp萧桓在太庙召见谢渊、秦飞、杨武等官员,追赠卫峥为从二品都督佥事,赐谥号nbsp“忠毅”,将其灵位入祀忠勇祠,家属世袭锦衣卫百户(正六品),免徭役十年;护尸的四百余名亲兵,皆追赠正九品武官,家属免徭役五年,葬于卫峥墓侧,曰nbsp“护主义士冢”。谢渊亲自为卫峥撰写墓志铭,刻在忠勇祠的石碑上,上面写着nbsp“公以残躯守粮道,以死明志殉社稷;亲兵以血护忠骨,以义殉主励后人。其忠可昭日月,其节可传千古”。

    nbsp瓦剌太师也先占据朝阳门后,本想继续断京师粮道,却见谢渊重整防务、粮道恢复,又听说方述、赵绅等内奸被斩,知道再攻无益,只能暂时按兵不动,撤走了部分骑兵,只留万余人屯驻朝阳门,与大吴对峙。他看着朝阳门城楼前的nbsp“护主义士冢”,沉默了良久,对巴图说:“大吴有卫峥这样的忠将,有这样的亲兵,有谢渊这样的忠臣,看来,短期内是断不了他们的粮道,攻不下京师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片尾

    nbsp朝阳门忠骨护战后一月,卫峥的葬礼在忠勇祠举行,萧桓亲自出席,为卫峥祭奠;漕运码头的百姓们自发地来到忠勇祠前,焚香祈福,有的送来了新收的粮食,有的送来了亲手缝制的衣袍,有的甚至为nbsp“护主义士冢”nbsp培土,感谢卫峥和亲兵们护粮道、保百姓。

    nbsp谢渊彻底清剿了周瑞、刘焕、马昂的旧党余孽,共抓获工部、户部、刑部官员五十余人,皆押入诏狱,由刘景(正三品,刑部侍郎)主审,凡涉通敌、贪腐者,一律从严论处,有的被斩,有的被流放,有的被革职为民nbsp——nbsp朝廷内部的奸邪势力,终被清除殆尽,朝政渐趋清明。

    nbsp朝阳门经工部修缮,城垣坚不可摧,漕运粮道畅通无阻,每日有数十艘粮船抵达码头,京师的粮价渐渐平稳,百姓们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守朝阳门的京营卒,每日都会去nbsp“护主义士冢”nbsp祭拜,有的擦拭墓碑,有的献上干粮,有的讲述今日的防务,仿佛卫峥和亲兵们仍在身边。

    nbsp谢渊每月都会来朝阳门,查看防务、慰问士卒,每次都会去nbsp“护主义士冢”nbsp前洒酒,对卫峥和亲兵们说:“弟兄们,粮道保住了,京师安全了,你们可以安心了。某会继续守住这里,守住大吴的山河,不让你们的血白流。”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列传第三十八?卫峥传》载:“卫峥,德佑朝京营总兵,正三品,守朝阳门,遇瓦剌两万骑猛攻,率四千亲兵死战,身中四箭,力竭殉国。亲兵百余人自发以身体护其尸身,皆战死,无一人退。帝闻之,叹曰‘峥之忠,亲兵之义,乃大吴之魂也。若内外无奸,峥何至于死?追赠都督佥事,谥忠毅,祀忠勇祠。”

    nbsp《大吴史?奸臣传?方述传》载:“方述,户部郎中,正五品,贪赃通敌,私扣朝阳门粮饷八千石,转卖得银六百两,致士卒饥疲难战;助瓦剌断京师粮道,烧漕运粮船,害民无数。后被秦飞擒获,罪证确凿,斩于朝阳门城楼,曝尸三日,抄没家产充军饷。史臣曰:‘述掌粮饷,却以粮资敌,断民生路,其死不足以谢朝阳门死难之忠勇,不足以谢京师百姓。”

    nbsp《玄夜卫档?朝阳门忠骨护录》补:“朝阳门忠骨护战后,玄夜卫卒协助京营卒收敛亲兵尸体四百三十余具,均按护尸姿势葬于‘护主义士冢,冢前立碑,刻‘朝阳门护主忠勇义士之墓,由谢渊亲自题写。卫峥的环首刀被送入太庙,与神武帝遗剑、沈毅之刀同置,题‘三忠之鉴,令后世子孙观之,勿忘守土护民、忠主义从之责。”

    nbsp《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朝阳门之役,帝知粮道之重、内奸之害,乃命谢渊主持修订《大吴律?漕运律》,新增‘漕运粮道防务隶京营,户部粮饷需玄夜卫监督发放‘私扣漕运粮饷逾千石者,凌迟处死之条;命陈忠改革户部粮饷制度,设‘漕运粮饷督查司(从五品),专司漕运粮饷的核验与发放,由玄夜卫协助监督,防止私扣。经此改革,漕运渐安,京师粮道无虞。”

    nbsp《大吴史?礼制志?忠勇祠》载:“德佑七年,帝命在忠勇祠增设‘忠毅殿,供奉卫峥及朝阳门护尸亲兵的牌位,春秋祭祀,由礼部侍郎林文主祭。祠前立‘忠毅碑,刻谢渊所撰墓志铭,令后世官员入祠,必先拜‘忠毅碑,以‘卫峥之忠、亲兵之义自勉。”

    喜欢。

第634章 四百忠魂护京阙,至今月、犹照当年血[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