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巷残犹见血痕在,城破难遮百姓忧[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了。”nbsp孩子的母亲看到萧桓的衣着,虽不知是皇帝,却仍恭敬地行礼:“大人,您是官吧?求您千万别放弃京师,咱们百姓都愿意守,就算砸锅卖铁,就算拿锄头拼,也不让胡贼进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周围的百姓听到声音,纷纷围过来,有的说nbsp“咱们已把粮食都捐给军里了”,有的说nbsp“我家男人去帮着修城防了”,有的说nbsp“只要陛下不放弃,咱们就跟胡贼拼到底”。萧桓看着这些朴实的百姓,眼眶泛红nbsp——nbsp他之前还在犹豫,可百姓们都这么坚定,他这个皇帝,更不能退!
nbsp回到皇宫,萧桓立刻让人传旨:明日辰时,移驾太庙,命文武百官随行,凡无故不到者,以nbsp“不忠”nbsp论处;同时命秦飞率玄夜卫卒加强太庙周边的防卫,防止内奸作乱;命陈忠尽快调拨粮食,给百姓和士卒分发,稳定人心。
nbsp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李嵩、王瑾就得知了萧桓要移驾太庙的消息,两人赶紧聚在吏部衙门商议。“不好,萧桓这是要坚定拒敌之心!”nbsp李嵩焦躁地踱步,“咱们必须阻止他,不然迁都的事就彻底黄了!”nbsp王瑾想了想,道:“我有个主意,咱们以‘太庙乃祭祀重地,非理政之所,帝移驾于此,恐惊扰列祖列宗为由,联合百官阻驾,只要百官都反对,萧桓就算想移驾,也得掂量掂量!”
nbsp两人立刻分头行动,李嵩去串联吏部、工部的官员,王瑾去拉拢礼部、刑部的官员,很快就聚集了三十余名官员,准备在宫门口阻驾。
nbsp辰时一到,萧桓穿着常服,手持神武帝的遗剑,在亲兵的护送下,从皇宫正门出发。刚到宫门口,就见李嵩、王瑾带着三十余名官员跪在地上,齐声喊道:“陛下,太庙乃祭祀重地,非理政之所,陛下移驾于此,恐惊扰列祖列宗,臣等请陛下收回成命!”
nbsp萧桓停下脚步,看着跪在地上的官员,眼神冰冷:“惊扰列祖列宗?列祖列宗创业艰难,见朕坚守京师、护百姓,只会欣慰,怎会惊扰?你们说太庙非理政之所,可神武帝当年在应天太庙,也曾与百官议事,定下北伐之策;元兴帝在北平太庙,也曾誓师亲征,大破鞑靼!你们拦朕,到底是为了列祖列宗,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nbsp李嵩抬起头,语气带着辩解:“陛下,臣等是为了陛下安危!太庙靠近安定门,瓦剌若攻过来,陛下有失,臣等万死难辞!”nbsp萧桓冷笑一声,拔出神武帝的遗剑,剑身在晨光中闪着冷光:“朕的安危,与京师共存亡;京师的安危,与百姓共存亡!今日谁再拦朕,便是阻朕守京师、阻朕护百姓,朕这把剑,虽不敢斩忠臣,却敢斩奸佞!”
nbsp官员们见状,纷纷低下头,有的甚至悄悄退到一旁nbsp——nbsp他们没想到,萧桓竟如此坚定,还拿出了神武帝的遗剑,谁也不想被当成nbsp“奸佞”。李嵩、王瑾见势不妙,想再说话,却见秦飞带着玄夜卫卒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供词:“陛下,这是昨夜擒获的李嵩亲信供词,供认‘李尚书令其散布nbsp“瓦剌夜袭内城”nbsp谣言,欲乱人心;还有王尚书私藏的边军急报,臣已核验,确有其事!”
nbsp李嵩、王瑾吓得脸色惨白,再也不敢说话,只能瘫坐在地上。萧桓看着两人,心里满是失望:“将李嵩、王瑾押起来,待移驾太庙后,再行处置!”nbsp玄夜卫卒立刻上前,将两人按在地上,押到一旁。其他官员见内奸被抓,纷纷起身,躬身道:“臣等愿随陛下移驾太庙,誓与京师共存亡!”
nbsp萧桓带着百官,继续往太庙走去。沿途的百姓听说皇帝要移驾太庙,誓守京师,纷纷从家里出来,站在街道两旁,有的手里拿着nbsp“守京师”nbsp的木牌,有的捧着刚做好的干粮,还有的甚至跪在地上,高喊nbsp“陛下万岁,大吴万岁”。
nbsp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叟,拄着拐杖,走到萧桓面前,手里捧着一杯酒:“陛下,老臣是永熙帝时的御史,如今虽已致仕,却仍愿随陛下守京师!这杯酒,祝陛下早日破胡贼,保大吴平安!”nbsp萧桓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酒液辛辣,却让他心里热血沸腾:“老大人放心,朕定不会让百姓失望!”
nbsp林阿妹(彰义门巷战幸存少女)带着一群孩子,手里拿着用红纸写的nbsp“拒胡贼,守京师”,跑到萧桓面前,齐声喊道:“陛下,我们也能守京师!我们帮着送水、递箭,不让胡贼进来!”nbsp萧桓蹲下身,摸了摸林阿妹的头:“好,你们都是大吴的好孩子,有你们在,京师一定能守住!”
nbsp百姓们的热情,像一股暖流,涌进萧桓的心里。他之前的犹豫、愧疚,此刻都变成了坚定的信念nbsp——nbsp有这样的百姓,有谢渊这样的忠臣,大吴绝不会亡!
nbsp终于,太庙到了。太庙的正门敞开着,里面供奉着神武帝萧武、元兴帝萧珏、永熙帝萧睿等七帝的牌位,牌位前的香炉里,香火缭绕,庄严肃穆。萧桓走进太庙,走到神武帝的牌位前,跪下,将神武帝的遗剑放在供桌上,声音带着恭敬与坚定:“太祖皇帝在上,后世子孙萧桓,谨告列祖列宗:瓦剌犯境,京师告急,桓虽不才,却不敢弃祖宗之土、弃百姓之命!今日桓移驾太庙,誓与京师共存亡,若不能守住京师,桓愿以死谢列祖列宗、谢天下百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百官们也跟着跪下,齐声喊道:“臣等愿随陛下,誓守京师,与大吴共存亡!”nbsp声音洪亮,震得太庙的梁柱微微发颤。
nbsp谢渊扶着太庙的柱子,看着这一幕,眼眶泛红nbsp——nbsp他知道,萧桓这一跪,跪出了大吴的骨气,跪醒了百官的忠心,跪安了百姓的人心。从今往后,再也没人敢提迁都,再也没人敢私通内奸,君臣同心,军民协力,定能守住京师,击退瓦剌!
nbsp萧桓站起身,看着百官,语气郑重:“今日起,太庙为临时理政之所,朕在此处理军务、朝政;谢太保总领京师防务与边军调度,务必加固城防,联络援军;秦指挥使彻查内奸党羽,凡通敌、贪腐、阻挠守京师者,一律严惩;陈侍郎负责粮饷与物资供应,确保士卒与百姓有粮吃、有衣穿;岳都督(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率军守安定门,李副总兵(李默)率军守彰义门,务必不让瓦剌前进一步!”
nbsp“臣等遵旨!”nbsp百官齐声领命,声音里满是坚定。
nbsp此时,太庙外传来消息nbsp——nbsp瓦剌太师也先得知萧桓移驾太庙、誓守京师,又听说李嵩、王瑾被抓,内奸党羽被查,知道大吴君臣同心,再攻京师无望,已下令暂缓进攻,派人去打探大吴的动向。
nbsp萧桓站在太庙的台阶上,看着远处的京师城墙,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危局仍未完全解除,瓦剌仍在城外,内奸仍需彻查,粮饷仍需调度,可他不再犹豫,不再畏惧nbsp——nbsp因为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列祖列宗的庇佑,有百官的支持,有百姓的信任,有谢渊这样的忠臣,大吴的江山,定能守住!
nbsp片尾
nbsp萧桓移驾太庙后,太庙周边的防卫愈发严密,秦飞率玄夜卫卒日夜巡逻,确保帝与百官的安全;陈忠很快追回李嵩私扣的粮饷,调拨给边军与百姓,内城的粮荒暂解;谢渊虽仍需静养,却每日在太庙偏殿处理军务,批复军报,杨武(正三品,兵部侍郎)每日往返于兵部与太庙之间,传递消息;岳谦、李默率军加固安定门、彰义门的城防,百姓们主动来帮忙,有的搬砖,有的送水,有的缝补铠甲,内城的气氛从之前的惶恐,变成了如今的坚定。
nbsp礼部侍郎林文(正三品)按萧桓的旨意,在太庙外设立nbsp“忠勇榜”,将彰义门巷战中阵亡的亲兵、百姓的名字一一刻在榜上,供百官与百姓祭奠;每日都有百姓来nbsp“忠勇榜”nbsp前献花、焚香,有的甚至带着孩子来,告诉他们nbsp“这些是守京师的英雄,要永远记得他们”。
nbsp李嵩、王瑾被押入诏狱后,秦飞加大了对其党羽的清查力度,从吏部、礼部搜出大量通敌密信与贪腐账册,抓获旧党成员二十余人,皆押入诏狱待审;百官们见内奸落网,朝政清明,纷纷主动上书,或建言加固城防,或请缨率军守边,或捐赠家产充作军饷,太庙的临时理政之所,竟比往日的御书房还要繁忙,却处处透着同心协力的暖意。
nbsp瓦剌使者见大吴君臣同心、防务加固,知道议和无望,只能返回瓦剌,向也先禀报;也先虽仍有不甘,却也知道再攻京师难有进展,只能暂时按兵不动,与大吴对峙nbsp——nbsp萧桓移驾太庙的这一举措,不仅稳定了人心,更暂时遏制了瓦剌的攻势,为后续的太庙朝会与彻底拒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礼制志?太庙》载:“帝桓因京师危,移驾太庙,誓与列祖列宗共存亡。太庙设临时理政之所,帝在此处理军务、朝政凡十日,百官随行,军民响应。史载:‘帝临太庙,百官醒,百姓安,瓦剌却,大吴危解。太庙之‘忠勇榜,后经礼部修缮,成为大吴祭祀忠勇之士的固定场所,历永熙、泰昌诸帝,未废。”
nbsp《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桓欲移驾太庙,李嵩、王瑾阻之,渊扶病入谏,陈‘迁都则亡,死守则存之理,帝深然之。及帝驾临太庙,渊虽重伤,仍随百官入庙,见证帝誓。时人赞曰:‘谢公之忠,不仅在巷战之勇,更在定策之明。无渊之谏,恐无帝之誓;无帝之誓,恐无大吴之安。”
nbsp《玄夜卫档?帝驾太庙录》补:“萧桓在太庙期间,每日清晨必拜列祖列宗牌位,晚间则与谢渊、李东阳(正一品,内阁首辅)商议军务,未尝稍歇。神武帝遗剑、永熙帝手谕,帝每日随身携带,谓‘见此二物,如见列祖,不敢懈怠。后帝还宫,命将二物藏于太庙,题‘守土之鉴,令后世子孙观之,勿忘守土护民之责。”
nbsp《大吴史?食货志》载:“德佑七年帝移驾太庙后,百姓捐粮捐物者逾万户,陈忠将所捐物资登记造册,设‘助军簿,藏于户部档案库,帝命‘凡捐物百姓,皆免徭役一年,以彰其功。此‘助军簿后成为大吴危难时募集物资的范例,历代沿用。”
nbsp帝驾临太庙,丹心告列宗。剑横惊佞胆,誓立振民风。百姓捐粮急,百官献策同。胡贼闻胆丧,不敢近京东。
nbsp至今榜前柏,犹带旧时风。
喜欢。
第627章 巷残犹见血痕在,城破难遮百姓忧[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