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巷残犹见血痕在,城破难遮百姓忧[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彰义门巷战毕,瓦剌万骑仍屯城外,烽燧不绝;内奸李嵩、王瑾辈暗传‘迁都避祸之论,百官惶惶,百姓忧惧。帝萧桓(德佑帝)知人心浮动乃危局大患,遂决计移驾太庙nbsp——nbsp太庙为大吴列祖列宗陵寝所在,帝移驾于此,示‘以祖庙为凭,以社稷为念,誓与京师共存亡。
nbsp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侦得:李嵩(正二品,吏部尚书)密令亲信伪造‘瓦剌将夜袭内城谣言,欲乱人心,逼帝迁都;王瑾(正二品,礼部尚书)则私拆边军急报,隐匿‘宣府卫李默(从三品)率军来援之讯,恐帝知援军至而坚定拒敌之心。太保谢渊(正一品,兼兵部尚书、御史大夫)扶病入见,奏‘迁都则亡,死守则存,帝深然之,遂定移驾太庙之策。史臣曰:‘桓之移驾太庙,非仅明志,实乃定人心、破奸谋之举。祖庙之灵,帝之决心,终使百官醒、百姓安,为后续拒和奠定根基。”
nbsp《玄夜卫档?帝驾太庙录》补:“太庙供奉神武帝萧武、元兴帝萧珏、永熙帝萧睿等七帝牌位,帝移驾前,命内侍取神武帝遗剑(玄铁所铸,剑身刻‘守土二字)、永熙帝手谕(‘凡大吴子孙,失寸土者,无颜入太庙),携之赴庙。李嵩、王瑾曾欲阻驾,谓‘太庙乃祭祀重地,非理政之所,帝斥之‘祖庙在,社稷在,朕何惧于庙中理政?,二人遂不敢再言。”
nbsp瓦剌兵屯外城秋,内奸私议迁都谋。
nbsp李嵩造谣言惑众,王瑾匿讯蔽君眸。
nbsp谢公扶病陈忠谏,萧帝临危决驾游。
nbsp太庙列祖灵前誓,不教胡尘覆帝州。
nbsp御书房中夜未休,帝观军报泪空流。
nbsp巷残犹见血痕在,城破难遮百姓忧。
nbsp手抚武皇遗剑冷,心铭熙帝手谕遒。
nbsp移驾不为避灾祸,誓与山河共白头。
nbsp百姓扶墙望御楼,愿随君父守神州。
nbsp木牌插遍nbsp“留京师”,热泪凝成nbsp“拒敌仇”。
nbsp奸佞阻驾空费力,忠良护主誓同仇。
nbsp至今太庙阶前月,犹照当年帝誓秋。
nbsp彰义门巷战结束第三日,京师内城的空气仍弥漫着血腥味与焦糊味。御书房里,烛火一夜未熄,萧桓坐在龙椅上,面前摊着三份文书nbsp——nbsp一份是谢渊送来的城防军报,上面写着nbsp“彰义门内城防线初固,然士卒伤亡逾半,火炮仅余十门”;一份是户部侍郎陈忠(正三品)的粮饷奏疏,言nbsp“通州仓粮仅够京师半月之需,边军粮饷仍被旧吏拖延”;还有一份是玄夜卫的密报,秦飞在上面标注nbsp“瓦剌仍屯兵城外,似有再攻之意,且李嵩、王瑾与瓦剌细作往来频繁”。
nbsp萧桓的手指反复摩挲着文书边角,指节泛白。窗外传来百姓的低泣声nbsp——nbsp那是彰义门巷战幸存的百姓,正扶老携幼寻找亲人,哭声断断续续,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朕的百姓……”nbsp他低声呢喃,眼眶泛红,“朕身为君父,却让他们受此战乱之苦,是朕的过错。”
nbsp内侍监总管王振(已被贬,暂留宫中打杂)端着一碗参汤进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案上:“陛下,您已两日未合眼,喝碗参汤补补吧。方才李尚书(李嵩)和王尚书(王瑾)还在殿外求见,说有要事禀报。”nbsp萧桓点点头,却没动参汤,只道:“让他们进来。”
nbsp李嵩和王瑾走进御书房,两人都穿着整齐的官袍,却掩不住眼底的慌乱。李嵩率先躬身:“陛下,臣有要事奏禀。方才探马回报,瓦剌已调来二十门红夷炮,扬言今夜就袭内城;且边军迟迟未到,京师兵力空虚,若再死守,恐内城难保。臣以为,不如暂迁都南京,待日后国力恢复,再图收复京师nbsp——nbsp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nbsp王瑾立刻附和,语气带着急切:“李尚书所言极是!《大吴礼制》有云‘君为社稷本,陛下乃万乘之尊,不可置于险地。南京乃故都,城高墙厚,且有长江天险,瓦剌难攻。臣已让人备好迁都的车马,只要陛下点头,今日便可启程!”
nbsp萧桓看着两人,心里一阵发凉nbsp——nbsp这两人,一个是吏部尚书,掌百官考核;一个是礼部尚书,掌国家礼仪,危难之际不想着守京师,反而劝他迁都,简直是本末倒置!“迁都?”nbsp他声音低沉,“南京虽险,可京师是大吴的根本,是列祖列宗的陵寝所在!朕若迁都,便是弃祖宗、弃百姓,日后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
nbsp李嵩赶紧道:“陛下,祖宗也盼着陛下平安啊!只要陛下在,大吴就在;若京师破,陛下有失,大吴才真的完了!”nbsp王瑾也道:“臣已查过,神武帝当年也曾暂避陈友谅,后再起兵收复应天,这不是弃祖宗,是为了保全大吴啊!”
nbsp萧桓沉默了nbsp——nbsp他不是没想过迁都,彰义门巷战的惨烈、士卒的伤亡、百姓的苦难,都让他心里动摇。可一想到列祖列宗的牌位,想到谢渊带伤巷战的模样,想到百姓们在城墙上插的nbsp“守京师”nbsp木牌,他又觉得不能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正在这时,殿外传来咳嗽声,谢渊拄着长矛,在两名亲兵的搀扶下走了进来。他身上的伤还没好,左臂缠着厚厚的纱布,右腿一瘸一拐,脸色苍白如纸,每走一步都需用力支撑,却仍挺直了腰杆。“陛下,”nbsp他躬身行礼,声音沙哑,“臣听说李尚书、王尚书劝陛下迁都,臣以为,不可!”
nbsp谢渊的声音虽弱,却像一颗石子,打破了御书房的沉寂。李嵩皱起眉头,语气带着不满:“谢太保,你重伤在身,不在府中静养,来此多言何为?迁都之事,乃臣与王尚书为陛下安危、为大吴社稷着想,轮不到你一个武将置喙!”
nbsp“武将?”nbsp谢渊冷笑一声,咳了几声,用手帕捂住嘴,帕子上染了点点猩红,“某虽为武将,却知‘守土有责;某虽重伤,却知京师是大吴的根本,迁都就是亡国!李尚书,你说瓦剌今夜袭内城,可有探马的亲笔军报?你说边军未到,可知道宣府卫李默副总兵已率三千骑来援,此刻已到卢沟桥,为何你一字不提?”
nbsp李嵩脸色一变,眼神闪烁:“我……nbsp我也是听探马说的,或许……nbsp或许有误;李默的援军,臣也是刚得知,还没来得及禀报陛下。”nbsp王瑾赶紧帮腔:“是啊,谢太保,我们也是为了陛下好,怕陛下担心,才没及时说援军的事。”
nbsp“为陛下好?”nbsp谢渊看向王瑾,眼神锐利如刀,“某听说,王尚书昨日私拆了边军的急报,将李默援军的消息藏了起来,可有此事?秦指挥使(秦飞)已让人去查礼部的文书房,想必很快就有结果了!”
nbsp王瑾吓得后退一步,支支吾吾地说:“没……nbsp没有,这是污蔑!谢太保,你别血口喷人!”
nbsp萧桓看着两人的模样,心里已明白了七八分nbsp——nbsp这两人,根本不是为了他的安危,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怕死守京师会危及他们的地位,甚至可能与瓦剌有勾结,想借迁都谋夺更多权力!“够了!”nbsp他猛地拍案,茶盏被震倒,茶水洒在文书上,“李嵩、王瑾,你们若再敢提迁都二字,朕定不轻饶!”
nbsp李嵩、王瑾不敢再言,只能躬身退下,心里却满是不满。走出御书房后,李嵩压低声音对王瑾说:“谢渊这老东西,坏了咱们的好事!不行,咱们得想办法,让陛下不得不迁都!”nbsp王瑾点头:“我让人去街上散布‘瓦剌今夜袭城,内城必破的谣言,再让人把内城的城门钥匙藏起来,到时候人心大乱,陛下就算不想迁都,也得迁!”nbsp两人相视一眼,眼里满是阴狠。
nbsp御书房内,谢渊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心里满是担忧:“陛下,李嵩、王瑾居心叵测,他们定不会善罢甘休,恐会暗中作乱,动摇人心。”nbsp萧桓叹了口气,走到谢渊身边,扶住他:“太保,朕知道。可百官惶惶,百姓忧惧,若不拿出个定心的法子,怕是真的会出乱子。”
nbsp谢渊抬头,眼神坚定:“陛下,臣有一策nbsp——nbsp移驾太庙!太庙是列祖列宗的陵寝所在,陛下移驾于此,向列祖列宗明志,誓与京师共存亡,既能稳定百官和百姓的心,也能试探出谁是真忠、谁是真奸nbsp——nbsp若有人敢阻驾,便是心中有鬼,臣定能揪出他们的罪证!”
nbsp萧桓眼睛一亮nbsp——nbsp太庙乃大吴的精神象征,他移驾太庙,就是向天下表明,他不会弃祖宗、弃百姓,百官和百姓见他如此坚定,定会安心;而李嵩、王瑾若真有二心,定会出面阻挠,到时候就能揭穿他们的真面目!“好!就按太保说的办!朕明日一早就移驾太庙,誓与列祖列宗、与京师共存亡!”
nbsp谢渊离开后,萧桓让人取来太庙的舆图,仔细查看nbsp——nbsp太庙位于内城东北,靠近安定门,周围有京营卒驻守,安全有保障;且太庙内有先帝的牌位和遗物,能让他更坚定心志。他又让人去尚衣监,取来神武帝萧武当年穿的铠甲(虽已陈旧,却仍保存完好),还有永熙帝萧睿的手谕nbsp——nbsp那是永熙帝临终前写的,上面nbsp“凡大吴子孙,失寸土者,无颜入太庙”nbsp十二个字,笔力遒劲,仿佛在提醒他,不可弃京师、弃国土。
nbsp夜深了,萧桓却毫无睡意,他换上常服,带着两名内侍,悄悄走出皇宫,想看看百姓的情况。内城的街道上,灯火稀疏,偶尔能看到京营卒在巡逻,还有百姓在自家门口搭起棚子,给巡逻的士卒送水送干粮。一个六岁的孩子,正拿着木炭在墙上画nbsp“守京师”nbsp三个字,画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孩子的母亲站在一旁,手里缝着铠甲的破洞,嘴里哼着家乡的小调,歌词却是nbsp“守好城,护好家,不让胡贼进咱家”。
nbsp萧桓走过去,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nbsp孩子抬起头,眼里满是认真:“大人,我画的是‘守京师!爹说,只要咱们守住京师,胡贼就进不来,娘就不会哭
第627章 巷残犹见血痕在,城破难遮百姓忧[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