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至今德胜碑前语,犹说当年解袍功[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吴的脊梁,却也是最受苦的人。
nbsp德胜门的城楼终于出现在眼前。萧桓下车,踩着积雪,一步步往城楼上走。寒风卷着雪粒,刮在他的脸上,生疼,可他却毫不在意nbsp——nbsp比起卒子们承受的苦难,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nbsp刚登上城楼,萧桓就看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数百名卒子靠在城垛上,有的在搓手取暖,有的在啃干硬的麦饼,有的则靠在墙边,闭着眼睛休息,却仍紧紧握着手里的长刀。他们的甲胄上结着冰,有的甲胄缝隙里还沾着血,双手无一例外,都冻得红肿,有的甚至裂着深口子,渗出血珠,冻在刀柄上,与刀柄融为一体。
nbsp萧桓走到王勇身边,王勇正靠在城垛上,双手握着长刀,指节泛白。萧桓轻声问:“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nbsp王勇连忙睁开眼睛,见是萧桓,连忙想站起来,却因冻僵的腿差点摔倒。萧桓扶住他:“不用多礼,坐着就好。”nbsp他看着王勇的双手,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nbsp——nbsp王勇的双手裂着数道深口子,最深的一道几乎把手指分成两半,渗出来的血珠冻成了冰碴,刀柄上沾着血冰混合物,可他仍死死攥着,仿佛那不是刀,而是救命的稻草。
nbsp“疼吗?”nbsp萧桓声音沙哑。
nbsp王勇摇摇头,勉强挤出一个笑容:“回陛下,不疼……nbsp习惯了。只要能守住京师,不让胡骑进来,臣这点疼不算啥。”
nbsp萧桓看着他,心里像被刀割一样。他知道,王勇说的是假话nbsp——nbsp那么深的伤口,怎么会不疼?只是为了京师,为了百姓,他在硬撑。萧桓解开自己身上的紫貂袍,这是元兴帝(对应永乐帝)当年赐给他的,用整张紫貂皮制成,暖和异常。他将紫貂袍披在王勇身上,声音哽咽:“兄弟,委屈你了……nbsp朕这个皇帝,没当好,让你受这么多苦。这件袍子,你先穿着,暖和点。”
nbsp王勇愣住了,眼泪瞬间掉了下来。他想推辞,却被萧桓按住:“拿着!这是朕的心意,也是朕对所有卒子的愧疚。”
nbsp周围的卒子们看着这一幕,有的默默流泪,有的甚至跪了下来:“陛下!”
nbsp萧桓扶起他们,声音朗朗:“兄弟们,你们是大吴的英雄!是你们守住了京师,守住了朕的子民!朕向你们保证,今日过后,凡私藏暖具、苛待卒子的官宦,朕一律严惩!你们的苦,朕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绝不会再让你们受冻挨饿!”
nbsp卒子们齐声呐喊:“陛下圣明!愿为陛下死战!”nbsp声音震得城楼上的积雪簌簌落下,也震得萧桓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这一刻,他与卒子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nbsp萧桓的话音刚落,秦飞就带着玄夜卫卒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清单:“陛下,臣查到了!工部去年冬拨发的暖具,狐裘两百件、棉甲五百套、手炉八百个,其中狐裘一百五十件、手炉三百个被李嵩、张文、刘焕等官宦私藏,有的赠给亲友,有的留作自用!臣已派人去他们府中查抄,不日便可将暖具追回!”
nbsp萧桓看着清单,气得脸色铁青:“好个李嵩!好个张文!朕让他们管理朝政,他们却私藏军资,苛待卒子!传旨,将李嵩、张文、刘焕等人押入诏狱,彻查他们私藏暖具、贪赃枉法的罪行!凡参与私藏的官宦,一律严惩,绝不姑息!”
nbsp谢渊躬身:“陛下,臣建议设‘军资督查司(从四品),隶御史台,专司军资调度与核验,防止再出现私藏军资的情况。同时,命陈侍郎即刻将追回的暖具分发下去,优先给德胜门的卒子们使用。”
nbsp萧桓点头:“准!就按谢太保说的办!陈忠,你现在就去办,若再拖延,朕唯你是问!”
nbsp陈忠连忙领命:“臣遵旨!臣即刻去办!”nbsp他心里松了一口气nbsp——nbsp幸好陛下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不然他也难逃惩罚。
nbsp萧桓看着城楼上的卒子们,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只要能将暖具分发下去,卒子们就能少受点苦;只要能严惩那些佞臣,就能给卒子们一个交代,给百姓一个交代。他走到城楼边,望着远处的京师,心里暗下决心:朕一定要做一个好皇帝,让子民安居乐业,让大吴长治久安。
nbsp当日午后,陈忠就将追回的暖具全部运到了德胜门。狐裘、棉甲、手炉堆在城楼上,像一座小山。卒子们排着队,领取属于自己的暖具。王勇穿上萧桓赐的紫貂袍,又领到一件棉甲和一个手炉,心里暖烘烘的。他捧着暖炉,对身边的卒子们说:“陛下心里有咱们,咱们更要好好守城,绝不能辜负陛下的心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其他卒子们也纷纷点头。有的卒子穿上棉甲,活动了一下冻僵的身体,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有的卒子捧着暖炉,暖着手,眼泪却掉了下来nbsp——nbsp他们终于不用再受冻了。
nbsp百姓们听说陛下亲自劳军,还追回了暖具,纷纷赶来德胜门。周老汉(德胜门乡勇教头)带着乡勇们,扛着粮食和热水,送到城楼上:“兄弟们,你们守城辛苦,这点粮食和热水,你们拿着,暖暖身子!”
nbsp卒子们接过粮食和热水,感动得说不出话。有的卒子甚至哽咽着说:“谢谢乡亲们!有陛下和乡亲们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守住京师!”
nbsp萧桓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军民同心,其利断金。只要军民团结在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打不赢的仗。
nbsp当日傍晚,萧桓回到宫中,立刻下旨:追赠在德胜门保卫战中战死的卒子为nbsp“忠勇校尉”,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抚恤金,入祀nbsp“忠勇祠”;对冻伤的卒子,由太医院派医官诊治,所需药材由工部负责供应;设nbsp“军资督查司”,由从四品御史统领,定期核查军资调度情况,防止私藏;命工部加快制造军用暖具,确保明年冬天之前,所有京营卒都能穿上棉甲,用上暖炉。
nbsp数日后,李嵩、张文、刘焕等人的罪行被彻底查清。李嵩私藏狐裘三十件、手炉一百个,还贪污军饷白银五万两;张文私藏狐裘二十件、手炉五十个,参与构陷忠良;刘焕私藏狐裘十件、手炉三十个,私扣边军粮饷。萧桓下旨,将三人斩于西市,首级传九门示众,抄没其家产,充作军资。其他参与私藏的官宦,有的被贬谪,有的被充军,吏治为之一清。
nbsp谢渊则牵头改革军资制度:“军资督查司”nbsp正式设立,由御史台直接管辖,每季度核查各军镇的军资储备与使用情况,确保军资专款专用;工部设立nbsp“军器军资局”(正五品),专门负责军用暖具、甲胄、兵器的制造与供应,规定每年冬前必须将暖具发放到卒子手中;户部设立nbsp“军饷专项库”,确保军饷及时足额发放,防止私扣。
nbsp这些制度的改革,不仅缓解了当前的军资危机,还为大吴后续的边防稳定奠定了基础。数年后,德胜门的卒子们再也不用受冻挨饿,京营的战斗力也大幅提升,瓦剌再也不敢轻易南犯。
nbsp萧桓后来多次登上德胜门,每次都会去看看当年王勇等卒子守过的城垛,摸摸城墙上的砖缝。他会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朕永远忘不了,当年那些卒子冻裂双手仍握刀的模样。是他们,让朕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民心。一个国家,只有军民同心,才能长治久安。”
nbsp德胜门的百姓们为了纪念萧桓劳军、解袍赠卒的事迹,自发在城楼下立了一块nbsp“解袍碑”。碑身取房山青岩,高两丈,宽一丈,额题nbsp“宸衷慰卒”nbsp四字,碑阳刻着萧桓解袍赠卒的始末,碑阴刻着王勇等卒子的名字。每至初一、十五,百姓们都会来碑前祭拜,有的献上鲜花,有的焚上香火,有的甚至带着孩子,给他们讲当年的故事。
nbsp王勇后来因战功升为正七品校尉,他一直珍藏着萧桓赐给他的紫貂袍,逢年过节都会拿出来晾晒。他常对家人说:“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袍子,这是陛下对咱们卒子的心意。咱们要永远记住,陛下心里有咱们,咱们也要永远忠于陛下,忠于大吴。”
nbsp京营的卒子们也将萧桓解袍赠卒的事迹编成了歌谣,传唱在军营里:“德胜门,雪纷纷,陛下解袍赠卒身。裂手握刀守国门,军民同心保大吴。”nbsp这首歌谣,一传就是数十年,成为大吴军民同心的象征。
nbsp《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在记载此事时,评价道:“桓帝在位,虽屡遭边患,然能亲赴前线,慰劳士卒,解袍赠暖,此乃明君之举。当是时,佞臣藏暖具,卒子冻裂手,帝不以自身安危为念,登城见卒,落泪解袍,此非仁慈不能为,非爱民不能为。自此,军民同心,京师乃安,大吴中兴之基始定。”
nbsp《玄夜卫档?劳军录》的末尾,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瓦剌的使者后来到京师议和,看到德胜门的nbsp“解袍碑”,听了萧桓解袍赠卒的故事,感慨道:“大吴有如此爱民之君,如此忠勇之卒,何愁不兴?我等再不敢犯矣。”
nbsp时光荏苒,德胜门的nbsp“解袍碑”nbsp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却依然矗立在城楼下。它像一座丰碑,记录着萧桓与卒子们的故事,也记录着大吴军民同心的岁月。每当后人登上德胜门,看到这块石碑,都会想起当年那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想起那位落泪解袍的帝王,和那些冻裂双手仍坚守国门的忠勇卒子nbsp——nbsp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大吴的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家国,为了百姓,挺身而出,坚守到底。
nbsp片尾
nbsp萧桓下旨,将nbsp“德胜门劳军解袍”nbsp之事纳入《大吴祀典》,规定每年冬月(对应农历十一月)初一,帝需率百官至nbsp“解袍碑”nbsp前祭拜,缅怀当年的忠勇卒子,重申nbsp“军民同心”nbsp之理。礼部编撰《劳军录》,详细记载萧桓劳军的始末,颁行天下,让军民皆知nbsp“君爱民,民忠君”nbsp的道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谢渊晚年致仕后,仍心系边防,曾多次向朝廷上书,建议加强军资储备,改善卒子待遇。萧桓感念其功,特赐nbsp“忠勇柱国”nbsp匾额,悬挂于谢府门前。岳谦、秦飞、陈忠等人,也皆成为大吴的栋梁之臣,为边防稳定与朝政清明,贡献了毕生之力。
nbsp京师百姓为了纪念萧桓与谢渊,自发在正阳门内立了一块nbsp“军民同心碑”,碑上刻着nbsp“君解袍,臣尽忠,民效力,国乃兴”nbsp十二字。每至冬月初一,百姓们都会聚集在碑前,唱着当年的歌谣,缅怀那段军民同心的岁月。香火袅袅中,老人会对孩子说:“当年,陛下为了卒子,连自己的紫貂袍都送出去了;卒子们为了京师,冻裂了手也不放下刀。咱们大吴,就是靠这样的君臣、这样的军民,才一直安稳到今天啊。”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德佑德胜门劳军,渊辅帝登城,斥佞臣,助帝追缴暖具,卒得安。帝尝谓渊曰:‘非卿,朕难见卒之苦,难肃佞之奸。卿乃朕之左膀右臂,大吴之柱石也。”
nbsp《玄夜卫档?劳军录》补:“劳军案后,大吴始重军资管理,设军资督查司、军器军资局,军卒待遇乃定。德佑以后数十年,京营卒无冻馁之苦,边军亦渐强,瓦剌远遁漠北,京师晏然。时人谓‘解袍一役,安邦百年,非虚言也。”
nbsp德胜门寒雪满阶,卒持长刀指裂皆。帝登城垛见忠勇,泪落沾衣解紫貂。佞吏藏裘终伏法,良臣献策定军条。至今碑上留佳话,军民同心万古昭。
喜欢。
第616章 至今德胜碑前语,犹说当年解袍功[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