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宿缘之命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7章 出游[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恒山,作为道教活动的场所由来已久.传说中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北岳庙为主庙,还有寝宫、后士夫人庙、紫微宫。官亭、白虎观、龙王庙、灵官府、关帝庙、文昌庙、奶奶庙、纯阳宫、碧霞宫等庙宇建筑,悬空寺更为恒山第一奇观。包括北岳庙在内的恒山风景区是国家年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nbsp恒山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初年,雁北恒山一带就出现了知仙方和炼仙丹的方士,即神仙家。西汉时,有个方士,自称是殷朝王子,他经常往来于恒山,不吃五谷,只吃蓬果等草木植物。西汉景帝时,有个姓茅名盈字叔申的人,和其两个弟弟茅固、茅衷在恒山修炼神仙之方。《广列仙传》中说他们均已成仙,也称三茅真君。恒山上还有个叫茅三窟的地方。

    nbsp北魏时期道教兴盛发展壮大。

    nbsp唐初,恒山上道庙成林,各地也建了不少庙观,专供道士修炼使用。据记载:开元二年玄宗在恒山建庄泉观,上有二泉(一甘一苦),李隆基曾赐给匾额,并重修恒山庙。八仙之一张果老带领徒弟在恒山修道炼丹,名道人管草结庐悟道。灵丘创建白音观。唐代宗广德年间,道士羽客、风鸣岐在应县城内创建冲虚观。

    nbsp五代时期,契丹世宗天禄四年七月,辽军准备进攻中原,派人到恒山庙打卦,因卦不吉利,气愤之下,放火烧毁了恒山庙。

    nbsp元中统三年,道士寇士谦在应县城南西安峪建云溪观,占地300亩。元延佑二年,道士刘薄光在应县城西南武家店村建玄同观。

    nbsp明世宗时期恒山修建大型庙观。应县在县城内建有三清观、北霞观,在县城西南大贾庄建水陆宫,在县城东南北楼口建恒山庙。广灵县在此时先后也建了不少庙观,如上白羊凌霄观、百盯的保其观、南村的集仙观等。明代形成“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五庙”的建筑群,包含九天宫、恒宗殿、会仙府、纯阳宫等道观,兼具艺术与历史价值。

    nbsp清朝建立以后,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停滞,再无积极活动的教团。清代将恒山定为北岳,进一步强化其宗教地位。清代佛道二教相当密切的交流,具有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倾向。如,悬空寺就是佛、道、儒三教齐一的寺庙,寺内既供奉释迎牟尼和各佛、菩萨,又供奉道教的老子、纯阳吕祖等和仙,还供奉孔子、关帝等儒学代表人物。

    nbsp民国,失去经济基础的道教教团仍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连维持教团的体制都很困难。而人们仍然信赖自己信仰的诸神、赶庙会。此时,全省道观庙宇多数齐全,但已失去往日的气氛。

    nbsp战争时期,经过连年战争,道士多数逃亡走散,或是下山济世救国,殿宇无人看管维护,以致逐渐荒废,多数道观毁于炮火之中。恒山地区一部分宫、观被破坏,经书被焚毁,一部分庙、宇被彻底拆除,还有一部分宫、观、庙、宇被无理抢占,任意破坏;各处殿宇的脊兽、猫头、滴水等建筑物全部被打毁搬掉,钟、鼓、炉、馨等物全部被毁坏,神像大部被击毁清除,宗教活动基本停止。

    nbsp建国后道教渐渐恢复。战争结束后,不少道士返回道观,重新修缮,发扬道家文化。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宗教事务机构,对道教人员落实政策、道教宫观庙宇的维修管理、道教房产问题、道教场所的开放,以及道教徒、道教教职人员的正常发展和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修缮浑源悬空寺。修筑加固恒山庙,复建恒山岳门湾三元宫复建。这些地方不仅成为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而且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nbsp悬空寺作为北魏时期建筑奇迹,以半插飞梁为特色,被誉为“天下巨观”,是道教朝拜的重要场所。悬挂

第337章 出游[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