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他朝剑指蛮夷日,先祭忠魂复旧疆。[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 nbsp萧桓站起身,一步步走到吏部尚书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这位昔日在朝堂上冠冕堂皇、总说nbsp“以社稷为重”nbsp的吏部尚书,此刻穿着沾了尘土的绯色官袍,跪在地上像一条丧家之犬,只会用谎言和假哭掩饰自己的贪生怕死。“被胁迫?”nbsp萧桓的声音里满是嘲讽,每一个字都像冰锥砸在吏部尚书心上,“谢太保被瓦剌兵围在安定门,身边只剩三十多个残兵,连箭都快没了,他可曾说过一句‘降?岳谦在德胜门被瓦剌兵砍中三刀,死前还死死抓着瓦剌将领的马腿,他可曾退过半步?”
nbsp他顿了顿,声音里添了几分哽咽:“京师的百姓,被瓦剌兵抢了粮、烧了房,却还有人冒着风险,偷偷给玄夜卫送瓦剌的布防图,他们可曾说过一句‘怕?你所谓的‘被胁迫,不过是你贪官位、惜性命的借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吏部尚书的头垂得更低,几乎要碰到地面,却仍不死心,声音微弱得像蚊子叫:“陛下,臣……nbsp臣与谢太保、岳将军不同,臣手无缚鸡之力,不能上阵杀敌;臣也与百姓不同,臣身负吏部重任,需为大吴‘保存吏治根基啊!若臣死了,吏部的文书没人核、官员没人选,日后陛下收复京师,如何整顿朝纲?如何安抚百官?”nbsp他搬出吏部的职责,试图用nbsp“为朝廷留力”nbsp的幌子掩盖自己的自私,却忘了,正是因为他的通敌、他的扣粮,吏部的根基早被他蛀空,连不少正直的吏员都偷偷辞官,不愿与他同流合污。
nbsp“保存吏治根基?”nbsp萧桓猛地一脚踹在吏部尚书的肩上,力道之大,让吏部尚书直接摔在地上,官帽都滚到了一边,露出头顶稀疏的头发。“你通敌卖城,害死了多少边军将士?你主南迁、扣粮饷,动摇了多少民心?若不是你和徐靖勾结,瓦剌能这么容易破京师?”nbsp萧桓的胸口剧烈起伏,眼眶通红,泪水在里面打转nbsp——nbsp他不是为眼前这降臣落泪,是为谢渊,为岳谦,为那些死在瓦剌铁蹄下的将士,为那些在京师街头哭喊的百姓。
nbsp吏部尚书趴在地上,疼得龇牙咧嘴,却不敢起身,只敢用胳膊撑着地面,声音微弱地威胁:“陛下……nbsp降书已拟好,您只需在上面画个押,便可保住性命,还可……nbsp还可让京师的百姓少受些苦。您若不签,瓦剌太师说了,明日一早就会……nbsp会把太庙的先帝神主牌抬到午门,当着百姓的面焚烧,还会……nbsp还会屠了内城的老弱妇孺!”nbsp他以为,这最后的威胁能让萧桓屈服nbsp——nbsp他知道,萧桓最重宗庙,最不忍见百姓受难。
nbsp可他没想到,这威胁反而彻底点燃了萧桓的怒火。先帝神主、京师百姓,是萧桓的底线,是他哪怕被俘、哪怕受辱,也绝不退让的理由。萧桓弯腰,一把揪住吏部尚书的衣领,将他硬生生提起来。吏部尚书的脚离了地,只能胡乱蹬着,脸上满是惊恐。萧桓的目光死死盯着他,眼神里的怒火几乎要将他焚烧:“你听着!朕乃大吴开国皇帝萧武之后,元兴帝嫡孙,身上流着的是大吴的血!”
nbsp他的声音掷地有声,震得殿内的烛火都微微晃动,灯花nbsp“噼啪”nbsp爆响,落在两人之间的青砖上:“瓦剌要烧太庙,朕便与太庙共存亡;瓦剌要屠百姓,朕便与百姓共生死!想让朕书降书,想让大吴称臣于蛮夷,除非朕死!”
nbsp门外的瓦剌兵听到殿内的动静,忍不住推开门缝探头进来,刚看到萧桓眼中的怒火,便被那股帝王的威严吓得一哆嗦,慌忙缩了回去,还不忘把门重新关好,连大气都不敢喘。
nbsp吏部尚书被萧桓的气势震慑住了,张着嘴说不出话,眼神涣散,脸上满是恐惧nbsp——nbsp他从没见过这样的萧桓,这样的帝王,哪怕身陷囹圄,也仍有让人胆寒的气节。
nbsp萧桓一把将他狠狠摔在地上,吏部尚书疼得闷哼一声,半天没爬起来。萧桓指着殿门,声音冷得像冰:“滚!带着你的降书,滚出这里!”nbsp他顿了顿,声音里添了几分决绝,“告诉也先,告诉徐靖,朕就算死,也不会让他们的如意算盘得逞!告诉所有像你一样的降臣,今日你们欠大吴的、欠百姓的,朕都会一笔一笔记着,他日收复京师,定要将你们绳之以法,以谢天下!”
nbsp吏部尚书挣扎着爬起来,不敢再看萧桓,慌忙捡起地上的降书和nbsp“和议条款”,抱着文书踉踉跄跄地往殿外走。走到门边时,他被门槛绊倒,文书散落一地,瓦剌兵见状,不耐烦地上前踢了他一脚:“没用的东西,还不快走!”nbsp吏部尚书连滚带爬地捡起文书,头也不回地跑出了偏殿,仿佛身后有洪水猛兽在追赶nbsp——nbsp他怕萧桓改变主意,更怕自己再待一秒,会被萧桓的怒火吞噬。
nbsp殿门重新关上,萧桓无力地靠在御案上,泪水终于忍不住滑落。他走到案前,拿起那本《大吴祖制录》,轻轻抚摸着书页上的字迹,仿佛在向列祖列宗诉说自己的委屈与决心:“先帝在上,列祖列宗在上,孙儿无能,让大吴蒙难,让宗庙受辱。但孙儿向您们保证,绝不会屈服于蛮夷,绝不会让大吴的江山毁在孙儿手中。谢爱卿、岳将军,还有所有战死的将士,您们放心,朕定会为您们报仇,定会收复京师,还大吴一个清明!”
nbsp殿外传来瓦剌兵的怒骂声,想来是吏部尚书回去后,被也先训斥了。萧桓却并不在意,他走到殿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望着远处的星空nbsp——nbsp那里曾是他与谢渊一起观星的地方,谢渊曾对他说:“陛下,星星虽小,却能照亮夜空;忠良虽少,却能撑起江山。”nbsp如今,谢渊虽已不在,却有秦飞、张启等忠良在为收复京师而战,有玄夜卫密探在暗中收集降臣的罪证,有京师百姓在默默支持。
nbsp萧桓握紧拳头,眼中重新燃起光芒。他知道,劝降的闹剧不会就此结束,瓦剌还会派更多的人来逼他,还会用更残忍的手段来威胁他。但他不再害怕,不再犹豫nbsp——nbsp谢渊的忠言、将士的鲜血、百姓的期盼,都化作了他的力量。他走到御案前,拿起一支残破的毛笔,在废纸上写下nbsp“誓死不降”nbsp四个大字,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用力,仿佛要将这四个字刻进大吴的山河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烛火渐渐燃到了尽头,殿内的光线越来越暗。萧桓却毫无睡意,他坐在御案前,回想着与吏部尚书的对话,一条条梳理着降臣的罪证nbsp——nbsp吏部尚书的通敌密信、徐靖的内帑珍宝、李嵩的投降文书,这些都将是他日收复京师后,清算降臣的铁证。他想起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曾说过,玄夜卫已将这些罪证妥善保管,只待援军到来,便可公之于众,让天下人知道降臣的丑恶嘴脸。
nbsp殿外传来轻微的敲门声,是玄夜卫密探的暗号。萧桓起身开门,密探递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秦指挥使、张启大人已率兵力抵达京师近郊,三日后拂晓攻城,届时会派玄夜卫士兵潜入深宫,接应陛下。”nbsp萧桓握紧纸条,心中激动不已nbsp——nbsp救援的日子终于近了,报仇的日子终于近了。他对密探道:“替朕多谢秦指挥使、张启大人,让他们务必小心,注意瓦剌的埋伏,尤其是降臣可能会给瓦剌通风报信。”nbsp密探躬身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会转告。”
nbsp密探离开后,萧桓将纸条藏在衣襟内,走到殿中,对着太庙的方向躬身行礼:“先帝在上,三日后,孙儿便可随援军一起,收复京师,重建太庙,让您们重享祭祀。”nbsp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充满了坚定。他想起谢渊曾说过,京师的百姓是大吴的根基,只要百姓还在,只要忠良还在,大吴就不会亡。如今,百姓在盼着他回去,忠良在为他而战,他没有理由退缩,没有理由屈服。
nbsp殿外的天色渐渐亮了,瓦剌兵送来早饭,依旧是稀粥和干硬的饼。萧桓却吃得格外香甜nbsp——nbsp他知道,这是他被俘以来,离希望最近的几天。吃完早饭,他开始在殿内锻炼身体,活动筋骨nbsp——nbsp他要养好精神,等着三日后的救援,等着亲手清算那些降臣,等着在太庙前告慰谢渊、岳谦等忠良的在天之灵。
nbsp瓦剌兵见萧桓今日的状态与往日不同,眼中没有了往日的疲惫,反而充满了光芒,忍不住好奇地问:“你这大吴皇帝,都要成阶下囚了,怎么还这么有精神?”nbsp萧桓冷笑一声,没有回答nbsp——nbsp他不需要向蛮夷解释,他的精神,来自于大吴的江山,来自于忠良的期盼,来自于百姓的支持。他知道,三日后,他便会让这些蛮夷知道,大吴的皇帝,绝不会屈服;大吴的江山,绝不会亡。
nbsp卷尾语
nbsp大吴帝桓斥降臣半日,非仅口舌之争,更显帝王气节与忠奸之辨。降臣以nbsp“保命”“安民”nbsp为幌,行贪位通敌之实,终被帝一一揭穿,狼狈而逃;帝则以祖制为纲、忠良为念、百姓为心,拒降斥奸,坚定复国之志。此斥非仅泄愤,更定后续之局nbsp——nbsp瓦剌劝降之谋破产,降臣内部分裂,帝则借此次冲突,更明忠奸、更固民心。然瓦剌未退,京师未复,三日后之攻城救援,仍需死战。半日斥降,虽振帝威,却仅为复国之阶,后续救驾肃奸、重建宗庙诸事,尚需秦飞、张启等臣与帝同心,以全大吴中兴之业,以慰谢渊等忠良之魂。
喜欢。
第655章 他朝剑指蛮夷日,先祭忠魂复旧疆。[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