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52章 西山埋骨志未沉,忠烈之名照古今[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他将油纸藏在破庙的横梁上,对残卒们道:“这是太保的忠义录,我们要好好保存,等陛下回来,交给陛下,让陛下知道太保的功劳,让天下人知道太保的忠义。”

    nbsp一名残卒处理好伤口后,对游击将军道:“将军,我们接下来怎么办?漠北那么远,石崇的旧部又狡猾,我们怎么收集证据?”nbsp游击将军道:“我们有玄夜卫的旧勘合,有宣府卫的旧令牌,只要我们装作是走投无路的降兵,石崇的旧部定会收留我们。我们要忍辱负重,哪怕被人骂作叛徒,也要收集到他们通敌的证据,为太保报仇,为京师的百姓报仇。”

    nbsp就在此时,破庙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nbsp——nbsp是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派来的密探!密探走进破庙,见到游击将军,躬身道:“将军,张大人让小的来告诉您,谢太保的冤情,大人已经记下了;秦指挥使也在宣府卫集结兵力,不日便会攻打京师,为太保报仇。张大人让您务必保重,等京师收复后,再为太保举行正式的葬礼。”

    nbsp游击将军闻言,心中一喜:“太好了!有张大人和秦指挥使在,太保的冤情定能昭雪!我们会在漠北收集石崇旧部的证据,等你们攻打京师时,我们从内部接应,里应外合,一举歼灭内奸和瓦剌兵!”nbsp密探点头:“将军放心,小的会把您的话带给张大人。这里有一些干粮和伤药,是张大人让小的带来的,你们路上用。”nbsp说完,便转身离去。

    nbsp游击将军拿起伤药,分给残卒们:“你们看,还有人记得太保,还有人在为他报仇。我们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nbsp残卒们接过伤药,眼中重新燃起希望nbsp——nbsp他们知道,谢渊的忠魂没有散,还有很多人在为他努力,还有很多人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

    nbsp次日清晨,游击将军率残卒们出发前往漠北。他们换上瓦剌兵的旧服饰,装作是从京师逃出来的降兵,沿着西山的小路前进。路过一处瓦剌岗哨时,岗哨的瓦剌兵拦住他们:“你们是哪里来的?要去哪里?”nbsp游击将军躬身道:“我们是京师的降兵,想投靠石崇大人,为瓦剌效力。”nbsp瓦剌兵上下打量着他们,见他们身上有伤口,像是厮杀过的样子,便放他们过去了。

    nbsp走了约莫一个时辰,来到一处山谷nbsp——nbsp这里是石崇旧部的临时据点。据点外的哨兵见到他们,立刻举起弓箭:“站住!你们是谁?”nbsp游击将军道:“我们是谢渊的旧部,因谢渊殉国,京师沦陷,走投无路,想投靠石崇大人。”nbsp哨兵进去通报后,石崇的副手nbsp——nbsp镇刑司旧吏出来,上下打量着他们:“你们真是谢渊的旧部?有什么凭证?”nbsp游击将军从怀中摸出谢渊的旧令牌nbsp——nbsp那是当年谢渊赐给他的,上面有兵部的印记,他故意将令牌的一角磨掉,装作是逃亡时损坏的。

    nbsp镇刑司旧吏接过令牌,查看后道:“既然是谢渊的旧部,那就跟我来吧。不过,你们要记住,现在你们是石崇大人的人,要听大人的命令,不许提谢渊的名字,否则别怪我们不客气。”nbsp游击将军躬身道:“是,我们都听大人的命令。”nbsp心中却暗忖:“等收集到你们通敌的证据,定要让你们为太保偿命!”

    nbsp进入据点后,游击将军观察着周围的环境nbsp——nbsp据点里有很多瓦剌兵,正在与石崇的旧部商议着什么;地上堆放着很多兵器,都是工部制造的,显然是石崇从京师偷运出来的。他对身边的残卒使了个眼色,残卒们会意,开始暗中记录据点的布防、瓦剌兵的人数、兵器的数量nbsp——nbsp这些都是重要的证据,是为谢渊报仇、收复京师的关键。

    nbsp镇刑司旧吏将他们带到石崇面前,石崇坐在椅子上,眼神阴鸷:“你们既然是谢渊的旧部,为什么要投靠我?”nbsp游击将军道:“谢渊殉国后,我们在京师无依无靠,瓦剌兵追杀我们,李嵩大人又不管我们的死活。我们听说石崇大人善待降兵,便想来投靠大人,为大人效力,求一条活路。”nbsp石崇冷笑一声:“你们倒是识时务。不过,我要先考验你们nbsp——nbsp明天,你们去西山脚下的破庙,看看有没有谢渊的旧部在那里活动,若有,就抓回来,若能抓到,我就重用你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回到临时住处后,游击将军对残卒们道:“石崇这是在试探我们!他让我们去破庙,定是知道那里是我们的落脚点,想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投降。我们不能让他起疑心,明天去破庙时,故意装作搜查的样子,然后回来告诉他,没有发现谢渊的旧部。”nbsp残卒们点头:“将军说得是,我们一定要小心,不能暴露。”

    nbsp次日清晨,游击将军率残卒们前往西山脚下的破庙。破庙还是老样子,只是墓前的野菊花又开了几朵。游击将军假装搜查,对残卒们道:“仔细搜,别放过任何一个角落!”nbsp残卒们配合着,翻找着庙里的东西,却刻意避开横梁上的油纸nbsp——nbsp那是谢渊的忠义录,绝不能被发现。

    nbsp搜查完后,他们回到据点,对石崇道:“大人,我们仔细搜了破庙,没有发现谢渊的旧部,只有一些平民的尸体,想来是逃亡的百姓。”nbsp石崇点头:“很好,看来你们是真心投靠我。从今天起,你们就跟着镇刑司旧吏,负责据点的防务,若有异常,立刻禀报。”nbsp游击将军躬身道:“谢大人栽培!”nbsp心中却暗忖:“石崇,你等着,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让你和你的旧部,为太保偿命!”

    nbsp接下来的几日,游击将军与残卒们一边负责据点的防务,一边暗中收集石崇通敌的证据nbsp——nbsp他们记下了瓦剌兵与石崇旧部的联络时间、地点,偷偷复制了石崇与瓦剌往来的密信,甚至摸清了据点里兵器库的位置。每收集到一份证据,他们就藏在一处隐蔽的地方nbsp——nbsp有的藏在树洞里,有的藏在岩石下,等着机会交给张启的密探。

    nbsp一日,石崇让游击将军率残卒们护送一批兵器到瓦剌大营。游击将军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nbsp——nbsp他可以趁机将证据交给埋伏在途中的张启密探。护送途中,他故意放慢脚步,来到一处山谷时,对残卒们道:“我们休息一下,喝点水再走。”nbsp趁残卒们喝水的间隙,他将藏在身上的证据交给早已埋伏在山谷里的密探:“这是石崇通敌的证据,交给张大人,让他尽快攻打据点,解救京师的百姓。”nbsp密探点头,接过证据,迅速消失在山谷中。

    nbsp回到据点后,石崇见他们顺利回来,对游击将军更加信任:“你们做得很好,以后这样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nbsp游击将军躬身道谢,心中却知道,攻打据点的日子越来越近了nbsp——nbsp张启拿到证据后,定会尽快与秦指挥使商议,制定攻打计划。他对残卒们道:“我们再忍几天,等秦指挥使的兵力到了,我们就里应外合,拿下据点,为太保报仇!”

    nbsp三日后,据点外忽然传来厮杀声nbsp——nbsp是秦指挥使率玄夜卫士兵攻打据点!石崇慌乱中下令抵抗,游击将军却率残卒们突然倒戈,斩杀据点里的瓦剌兵与石崇旧部:“谢太保的旧部在此!你们这些内奸、蛮夷,今日就是你们的死期!”nbsp石崇见状,又惊又怒:“你们竟敢骗我!”nbsp他拔刀冲向游击将军,却被游击将军一剑刺穿胸膛:“石崇,你通敌叛国,害死太保,今日我为太保报仇!”

    nbsp拿下据点后,秦指挥使走到游击将军面前,躬身道:“将军辛苦了!谢太保的冤情,陛下已经知道了,等收复京师后,陛下定会为太保举行正式的葬礼,追封他为‘忠烈公。”nbsp游击将军含泪点头:“多谢秦指挥使!多谢陛下!太保若泉下有知,定会欣慰的。”nbsp他带着秦指挥使来到西山,指着谢渊的坟墓:“秦指挥使,这是太保的安葬之地,我们没有礼部的祭文,没有朝廷的仪仗,却让太保入土为安了。”

    nbsp秦指挥使跪在谢渊的坟墓前,磕了三个头:“太保,臣来晚了!臣定会为您平反,让您的忠义传遍大吴,让天下人都知道您的功劳。”nbsp他对身边的玄夜卫士兵道:“你们去准备礼部的祭文和仪仗,我们要为太保举行一场正式的葬礼,让他安息。”nbsp玄夜卫士兵们齐声应道:“遵令!”

    nbsp葬礼当天,西山脚下挤满了人nbsp——nbsp有玄夜卫士兵,有宣府卫的残卒,有京师的百姓,他们都来送谢渊最后一程。礼部侍郎林文宣读祭文,声音哽咽:“谢公渊,忠勇双全,抗瓦剌,守京师,殉国后仍护大吴……nbsp今追封‘忠烈公,葬于西山,永享祭祀……”nbsp百姓们纷纷跪下,泪水滴在地上,为这位忠良送行。游击将军站在人群中,望着谢渊的坟墓,心中满是欣慰nbsp——nbsp他终于完成了任务,让谢渊入土为安,让谢渊的忠义传遍大吴。

    nbsp葬礼结束后,秦指挥使对游击将军道:“将军,陛下让您任宣府卫副总兵,协助李默副总兵守宣府卫,为大吴抵御瓦剌。”nbsp游击将军躬身道:“臣遵旨!臣定不负陛下的信任,不负太保的期望,守住宣府卫,守住大吴的土地。”nbsp他回头望了一眼谢渊的坟墓,心中暗忖:“太保,您放心,臣会继续守护大吴,直到瓦剌被赶走,直到内奸被肃清,直到大吴的江山永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回到宣府卫后,游击将军立刻投入到防务工作中nbsp——nbsp他修复城墙,训练士兵,制定防御计划,每一件事都做得格外认真。士兵们见他如此努力,也纷纷效仿,宣府卫的防务越来越坚固,瓦剌兵再也不敢轻易来犯。游击将军时常会站在城墙上,望着西山的方向,仿佛能看到谢渊的身影,听到他说:“守住大吴,就是守住百姓的希望。”

    nbsp数月后,谢渊的平反诏下来了nbsp——nbsp陛下追封谢渊为nbsp“忠烈公”,将他的事迹写入《大吴忠烈录》,让礼部在太庙为他立碑,供后人祭祀。游击将军接到诏旨时,正在训练士兵,他拿着诏旨,跪在地上,泪水滴在诏旨上:“太保,您的冤情昭雪了!您的忠义被天下人知道了!”nbsp士兵们也纷纷跪下,为谢渊感到欣慰。

    nbsp京师收复后,游击将军随秦指挥使回到京师。他来到太庙,看着谢渊的石碑,上面刻着谢渊的生平事迹,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忠义。他对身边的士兵道:“我们要记住太保的话,守住大吴,守住百姓,不能让太保的血白流。”nbsp士兵们齐声应道:“是!”

    nbsp西山脚下的坟墓,如今已成为大吴的忠烈之地,百姓们时常会来这里祭拜,献上鲜花和祭品。游击将军每年都会来这里,为谢渊扫墓,诉说大吴的变化nbsp——nbsp京师收复了,瓦剌被赶走了,内奸被肃清了,百姓们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他相信,谢渊的忠魂没有散,他一直在守护着大吴,守护着这片他用生命换来的土地。

    nbsp卷尾语

    nbsp大吴谢部收殓忠骸之役,游击将军率残卒冒九死潜回京师,历盘查、避追捕、寻残躯、葬西山,终慰谢渊忠魂。此役非仅收殓之举,更显忠义之传承nbsp——nbsp残卒忍辱负重,拒降者暗中相助,终使忠骸得安、冤情待昭。然瓦剌未灭,石崇余孽尚在,京师虽复,百废待兴,后续追封、立碑、护陵诸事,尚需君臣同心,以全忠烈之名。谢渊之忠魂,非葬于西山,更葬于大吴百姓心中,为后世忠良之表率,永载史册。

    喜欢。

第652章 西山埋骨志未沉,忠烈之名照古今[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