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25章 老叟持锄驱贼寇,村姑举杵助军僚[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的?”nbsp那人支支吾吾地说:“是……nbsp是镇刑司的旧吏,他们说……nbsp说只要咱们投降,瓦剌就不杀我们。”

    nbsp谢渊气得将那人推倒:“胡说!内城有岳都督守着,绝不会破!谁再敢散布谣言,以通敌论处!”nbsp他让人将传播谣言的人押起来,又对亲兵们说:“弟兄们,咱们守的不是一条街巷,是京师的百姓,是大吴的江山!就算战死,也不能让胡贼再前进一步!”

    nbsp亲兵们被谢渊的坚定感染,重新举起刀:“愿随太保死战!”

    nbsp与此同时,秦飞押着王敬回到玄夜卫,开始审讯。“王敬,你为何通敌?周瑞知不知情?”nbsp秦飞语气冰冷,桌上摆着布防图和王敬与瓦剌细作往来的密信。王敬吓得浑身发抖,却仍想狡辩:“某……nbsp某没有通敌,是瓦剌细作逼我的,周侍郎也不知情……”

    nbsp“还敢狡辩!”nbsp秦飞让人拿出王敬收受贿银的账册(从他家中搜出),“这是你收瓦剌黄金五十两、周瑞银百两的账册,上面还有你的签名,你还想抵赖?”

    nbsp王敬看着账册,脸色惨白,终于崩溃:“是……nbsp是周侍郎让我做的!他说只要我把布防图送给瓦剌,再隐瞒城防弊病,就升我为工部郎中……nbsp我一时糊涂,才犯了错,求秦指挥使饶我一命!”

    nbsp秦飞冷哼一声:“现在知道错了,晚了!李诚将军战死,数千士卒和百姓被杀,这些血债,你和周瑞都要还!”nbsp他让人将王敬押入诏狱,即刻去工部找周瑞。

    nbsp周瑞此时正在府中收拾行李,想逃去外地。见秦飞来了,他故作镇定:“秦指挥使,你找某何事?”nbsp秦飞将布防图和王敬的供词扔在他面前:“周侍郎,王敬都招了,你收受贿银、隐瞒城防弊病、纵容通敌,证据确凿,跟某走一趟吧!”

    nbsp周瑞吓得腿软,却仍想反抗:“某是工部侍郎,正三品,你无权抓我!”nbsp秦飞冷笑:“陛下有旨,凡通敌贪渎者,无论官职高低,皆可先抓后奏!你若再敢反抗,休怪某不客气!”nbsp他让人将周瑞押起来,搜出他准备带走的金银和细软nbsp——nbsp其中竟有不少是从士卒粮饷中克扣的银子。

    nbsp谢渊的镇国剑已砍得卷了刃,剑身上凝着的血痂顺着剑脊往下滴,落在脚下的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暗红。他右臂的箭伤被方才的厮杀扯裂,包扎的粗布被血浸透,每挥一次剑,伤口就像被火灼般疼,可他握着剑柄的手却愈发坚定nbsp——nbsp身前是三十余名亲卫,背靠一间未被烧毁的民房,民房里躲着十几个瑟瑟发抖的百姓,其中还有个抱着婴儿的妇人,正用手捂住孩子的嘴,怕哭声引来瓦剌兵。

    nbsp“太保,胡贼太多了,咱们……nbsp咱们要不要退到内城?”nbsp亲卫队长李虎的左臂被砍伤,只能用右手举着刀,声音里带着疲惫。谢渊却摇头,目光扫过巷口涌来的瓦剌兵nbsp——nbsp他们大多下马步战,狭窄的街巷让骑兵无法展开,可架不住人多,亲卫们已倒下十余人,有的躺在地上,胸口还插着瓦剌兵的弯刀,手指仍指着内城的方向。

    nbsp“退不得!”nbsp谢渊的声音沙哑却有力,“咱们退了,民房里的百姓怎么办?内城的防线还没加固,胡贼要是跟着冲进去,后果不堪设想!再撑一会儿,岳都督的援军就到了!”nbsp他话音刚落,就见一名瓦剌兵举着长矛刺向民房的门,谢渊立刻冲过去,用剑格开长矛,反手一剑刺穿那名瓦剌兵的咽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民房里的妇人吓得低呼一声,怀里的婴儿也哭了出来。谢渊回头,对妇人比了个nbsp“安心”nbsp的手势,又转身迎向新冲来的瓦剌兵。李虎见状,也咬着牙喊道:“弟兄们,跟胡贼拼了!护好百姓,护好内城!”nbsp亲卫们像是被注入了新的力气,纷纷举刀冲向瓦剌兵,刀光剑影间,不时有惨叫声响起nbsp——nbsp有瓦剌兵的,也有亲卫的。

    nbsp谢渊的左腿又添了一道新伤,是被瓦剌兵的弯刀划的,血顺着裤管往下淌,浸湿了靴底。他踉跄了一下,靠在民房的门框上,眼前竟闪过李诚殉国的模样nbsp——nbsp那个从宣府一起守边的老弟兄,明明答应过要一起喝庆功酒,却永远留在了彰义门的城楼上。“李将军,某定不会让你白白牺牲!”nbsp谢渊在心里默念,猛地直起身,再次举起镇国剑。

    nbsp就在这时,远处传来熟悉的喊杀声nbsp——nbsp不是瓦剌兵的嘶吼,而是大吴京营卒的呐喊!谢渊眯起眼,顺着巷口望去,只见一面绣着nbsp“岳”nbsp字的大旗在烟尘中展开,旗下是密密麻麻的京营卒,他们穿着整齐的铠甲,手持长刀,正从瓦剌兵的后路冲来。“是岳都督!援军到了!”nbsp谢渊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压抑许久的振奋。

    nbsp亲卫们听到喊声,瞬间红了眼。李虎忘了手臂的伤痛,举刀喊道:“援军来了!杀啊!”nbsp一名断了右臂的亲卫,竟用嘴咬着刀,扑向身边的瓦剌兵,死死咬住对方的脖子,两人一起滚倒在地。谢渊趁机带着亲卫冲出,与京营卒汇合nbsp——nbsp岳谦骑着黑马,手里拿着长枪,看到谢渊,立刻喊道:“太保!某来晚了!”

    nbsp“不晚!”nbsp谢渊拍了拍岳谦的马镫,“现在正是时候!”

    nbsp京营卒的加入让战局瞬间逆转。他们常年训练,阵型严密,很快就将瓦剌兵分割成几段。瓦剌副将巴图看着腹背受敌的士卒,又看了看巷口越来越近的京营旗,心里发慌nbsp——nbsp他本以为能快速拿下街巷,没想到谢渊的亲卫这么能守,还等来了援军快撤!退回外城!”nbsp巴图嘶吼着下令,率先翻身上马,往彰义门外城逃去。

    nbsp瓦剌兵见状,也纷纷丢了兵器,跟着往城外跑。谢渊和岳谦哪里肯放,率军在后追击。谢渊的镇国剑又斩杀了两名逃兵,李虎则带着亲卫堵住巷口,不让一个瓦剌兵漏网。追到彰义门内城门口时,京营卒已斩杀瓦剌兵千余人,缴获红夷炮两门、云梯十余架,还有不少瓦剌兵的弯刀和弓箭。

    nbsp巴图带着残兵逃到外城,见内城门已关,只能隔着城垣怒骂,却不敢再靠近nbsp——nbsp他知道,再不走,怕是要全军覆没。

    nbsp待瓦剌兵彻底退远,谢渊才松了口气,身子一软,险些从马上栽下来。岳谦赶紧翻身下马,扶住他:“太保!您伤得太重了,快让医官看看!”nbsp谢渊低头看了看自己的伤口nbsp——nbsp右臂箭伤、左腿刀伤、腰间还有一道贯穿伤,身上的官袍已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全被血染红。可他却摆摆手,推开岳谦的手:“某没事,先去看看百姓和士卒。”

    nbsp两人步行走进街巷,眼前的景象让谢渊的眼眶瞬间泛红nbsp——nbsp青石板路上满是尸体,有瓦剌兵的,也有亲卫和百姓的;几间民房还在冒烟,房梁烧得发黑,不时有火星掉下来;幸存的百姓从躲藏的地方走出来,有的跪在尸体旁哭,有的在翻找亲人的遗物。一个约莫六岁的孩子,抱着一具妇人的尸体,哭得撕心裂肺:“娘!娘你醒醒!别丢下我!”nbsp那妇人的胸口插着一支瓦剌兵的箭,显然是为了护孩子而死。

    nbsp谢渊走过去,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抬起满是泪痕的脸,看着谢渊,哽咽道:“大人,我娘……nbsp我娘死了,我没有家了……”nbsp谢渊的喉咙发紧,说不出话,只能从怀里掏出一块干粮,递给孩子:“孩子,别怕,朝廷会照顾你,会给你娘报仇。”

    nbsp岳谦站在一旁,看着这惨烈的景象,心里也不好受:“太保,您放心,某这就让人清理尸体、救治伤卒,再调些粮食来,给百姓们充饥。”nbsp谢渊点头,声音带着一丝沙哑:“辛苦你了。内城的防务也得抓紧,派些人去加固城门,再在街巷里设上路障,防止胡贼再来突袭。某去内城见陛下,禀报彰义门的情况。”

    nbsp岳谦应下:“太保放心,这里有某,绝不会出岔子。”

    nbsp谢渊忍着伤痛,骑着马往皇宫赶。一路上,他看到不少京营卒在清理战场,还有百姓主动来帮忙nbsp——nbsp有的抬着担架送伤卒,有的提着水桶灭火,还有的在给士卒们递水。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叟,手里拿着一把锄头,正帮着京营卒挖沟设路障,嘴里还念叨着:“胡贼太可恨了,毁了咱们的家,咱们得跟他们拼到底!”

    nbsp谢渊看着这一幕,心里涌起一股暖流nbsp——nbsp哪怕城破巷战,百姓们也没有放弃,这就是大吴的根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丢的底气。

    nbsp到了内城,谢渊直接去了御书房。萧桓正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一份奏疏,见谢渊浑身是血地走进来,赶紧起身:“太保!你怎么伤成这样?快坐下!”nbsp谢渊却不肯坐,“扑通”nbsp一声跪在地上,镇国剑放在身侧,声音里满是愧疚:“陛下,臣有罪!彰义门外城失陷,李诚将军殉国,数千士卒和百姓伤亡,都是臣未能及时清除内奸、未能加固城防所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萧桓赶紧走过去,扶起谢渊,手指触到他染血的官袍,心里一阵发酸nbsp——nbsp谢渊是大吴的柱石,从西直门到彰义门,他总是冲在最前面,身上的伤就没断过。“太保无罪!”nbsp萧桓的眼眶泛红,声音带着自责,“是朕用人不察,轻信了周瑞、王敬之流,才酿成今日之祸。李诚将军忠勇殉国,朕追赠他为都督佥事(正二品),赐谥号‘忠烈,厚葬于忠勇墓,其家属世袭锦衣卫百户(正六品),永不纳粮;战死的士卒,皆按正九品武官待遇抚恤,家属免徭役三年;遇难的百姓,也由户部拨款安葬,孤儿寡母由养济院收养。”

    nbsp谢渊闻言,心里稍感安慰,躬身道:“陛下圣明!李将军和战死的忠魂,定会感念陛下的恩典。”nbsp他又补充道:“秦飞指挥使已抓获周瑞、王敬,正在彻查他们的党羽,从王敬的供词来看,周瑞还与吏部的一些旧吏有往来,恐牵扯甚广。”

    nbsp萧桓的脸色沉了下来,拳头攥得指节发白:“查!无论牵扯到谁,哪怕是六部尚书,也要一查到底!内奸不除,京师永无宁日!彰义门内城的防务,就交给你和岳谦,务必用新的城砖和木梁修缮,军器和粮饷,让陈忠从户部优先调给,谁敢拖延,以通敌论处!”

    nbsp“臣遵旨!”nbsp谢渊躬身领命,心里的决心愈发坚定nbsp——nbsp一定要尽快清除内奸,加固防务,不让李诚的血白流,不让百姓再受战乱之苦。

    nbsp几年后,秦飞的侦缉有了新进展。他从周瑞府中搜出了一叠书信,其中一封是吏部尚书李嵩写给周瑞的,信上写着nbsp“彰义门若破,可借机弹劾谢渊‘治军无方,届时某再举荐你入内阁”,还有周瑞收受李嵩银千两的账册。秦飞将证据呈给萧桓,萧桓震怒,下旨将李嵩革职,押入诏狱,与周瑞、王敬一同待审。

    nbsp与此同时,谢渊和岳谦正在加紧加固彰义门内城的防务。工部送来的新城砖每块都经过严格核验,确保烧制合格;木梁选用的是宣府运来的硬木,不怕虫蛀;京营卒在街巷里挖了深三尺的壕沟,沟里埋上尖木,又用砖石砌起矮墙,作为第一道防线。百姓们也主动来帮忙nbsp——nbsp老人们搬着小石子填壕沟,妇人们缝补破损的铠甲,孩子们则给士卒们送水送干粮。

    nbsp苏瑾和春桃也带着几名宫女来了,她们手里捧着熬好的汤药,给受伤的士卒送去。春桃看到李虎的左臂缠着布,问道:“李队长,您的伤好些了吗?这是太医院的金疮药,敷上能好得快。”nbsp李虎接过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多谢春姑娘,好多了,这点伤不算啥。”

    nbsp谢渊站在城楼上,看着下方忙碌的军民,心里满是感慨。岳谦走过来,递给谢渊一碗热粥:“太保,喝碗粥暖暖身子。陈侍郎刚送来消息,通州仓的粮已经运到了,足够士卒和百姓吃半个月。”nbsp谢渊接过粥碗,喝了一口,粥的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驱散了连日来的疲惫。

    nbsp“岳都督,你看,”nbsp谢渊指着远处的瓦剌营帐,“也先这几日没动静,怕是已经知道内奸落网,不敢再轻易来攻了。”nbsp岳谦点头:“是啊,军民同心,城防加固,胡贼就算再来,也讨不到好。”

    nbsp果不其然,瓦剌太师也先派去的探马回来后,将彰义门内城的防务和百姓助战的情况一一禀报。也先坐在营帐里,手里拿着那支从西直门战场上捡来的寒铁箭,沉默了良久。“谢渊此人忠勇,大吴军民同心,再攻下去,怕是要损兵折将。”nbsp他对巴图道,“传令下去,往后只守不攻,派人去京师议和,看看大吴的条件。”

    nbsp巴图虽有些不甘,却也知道也先的决定是对的nbsp——nbsp彰义门巷战让瓦剌损失了千余人,再攻下去,怕是连外城都保不住。

    nbsp彰义门的危局,终是暂时稳住了。内城的防线固若金汤,军民同心同德,内奸的网络被层层撕开,而瓦剌的锐气,也在这场惨烈的巷战中被磨去nbsp——nbsp这不仅是一场守城战的胜利,更是大吴军民忠勇精神的见证,为后续的议和与京师安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渊站在城楼上,望着内城的炊烟与远处的瓦剌营帐,心里清楚:这场仗还没结束,内奸未除,胡贼未退,他仍需坚守,直到京师真正安定的那一天。

    nbsp片尾

    nbsp萧桓下旨,追赠李诚为nbsp“都督佥事”(正二品),赐谥号nbsp“忠烈”,将其灵位入祀忠勇祠,家属世袭锦衣卫百户(正六品);战死的士卒与百姓,皆葬于彰义门旁的nbsp“义士墓”,墓碑上刻着nbsp“彰义门殉国义士之墓”,由谢渊亲自题写。

    nbsp礼部编撰《彰义门忠烈录》,详细记载李诚殉国、军民巷战、内奸落网的始末,附以李诚的战报、秦飞的侦缉记录、百姓助战的口述,颁行各军镇,作为nbsp“忠勇报国”nbsp的典范。边军士卒读之,无不感奋,纷纷上书,表示nbsp“愿赴京师,助谢太保守国门”。

    nbsp谢渊与岳谦加固彰义门内城防务后,又在街巷里组织百姓成立nbsp“乡勇队”,教他们使用简单的武器,以备瓦剌再次进攻。苏瑾、春桃等宫女也来帮忙,给乡勇队送水、缝补铠甲,春桃还教乡勇队唱她编的《守城门》小调,歌声里满是坚定:“彰义门,守得牢,胡贼来了也不怕;军民同心,保家国,大吴江山万年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秦飞则继续彻查内奸党羽,从周瑞的府中搜出与吏部尚书李嵩往来的密信,信中写着nbsp“若彰义门破,可借机弹劾谢渊”,秦飞将密信呈给萧桓,萧桓震怒,下旨将李嵩革职,押入诏狱待审nbsp——nbsp至此,彰义门失陷背后的官官相护网络,终于被彻底撕开。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列传第三十四?李诚传》载:“李诚,宣府卫副总兵,从三品,德佑七年署彰义门防务。瓦剌攻彰义,诚率千卒拒敌,城陷后力战殉国,身中七箭,犹骂贼不绝。帝闻之,叹曰:‘诚之忠,不亚于谢渊,若城防无弊、内奸不存,诚何至于死?追赠都督佥事,谥忠烈,祀忠勇祠。”

    nbsp《大吴史?奸臣传?周瑞传》载:“周瑞,工部侍郎,正三品,贪渎成性。德佑七年验收彰义门城防,匿‘木梁朽坏、城砖酥裂之实,收王敬贿银百两;复纵王敬通敌,送布防图与瓦剌,致彰义门陷、李诚殉国。后为秦飞侦得,罪证确凿,帝命革职下狱,次年处斩,抄没家产,补入军饷。史臣曰:‘瑞之罪,非独贪私,实乃通敌卖国,其心之恶,胜于瓦剌。”

    nbsp《玄夜卫档?彰义门失陷录》补:“彰义门巷战,百姓助战者逾三千人,死者千余,伤者两千余。秦飞彻查内奸,共抓获工部、吏部、镇刑司旧吏二十七人,皆以‘通敌贪渎论罪,无一人漏网。帝命将诸人罪证存档于玄夜卫诏狱库,题‘奸臣警示录,令百官每月观之,以儆效尤。彰义门内城防务经谢渊、岳谦修缮,增设火炮十门、箭楼三座,后瓦剌再攻,终未得入。”

    nbsp《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七年彰义门之变,帝知内奸之祸、吏治之弊,乃命谢渊整顿兵部、秦飞清理旧吏、陈忠改革户部,朝政渐趋清明。帝尝谓近臣曰:‘彰义门之失,朕之过也,若早除奸弊,何至有此惨状?往后当以民为念、以忠为鉴,勿使悲剧重演。”

    nbsp彰义门崩胡骑狂,李公力战血沾裳。周瑞匿瑕通敌寇,王敬卖图陷忠良。谢公提剑驱胡贼,百姓持锄卫故乡。巷战三日尸积路,忠魂千载绕城墙。内奸落网终伏法,至今犹颂李诚殇。

    喜欢。

第625章 老叟持锄驱贼寇,村姑举杵助军僚[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