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至今犹说当年事,忠义之名永不隳[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护信!”nbsp八名京营卒冲上前,与瓦剌兵厮杀起来。一名京营卒中箭,仍死死抱住一名瓦剌兵,让周仓快跑;另一名卒子断了胳膊,用单手挥刀,挡住瓦剌兵的去路。
nbsp周仓带着信,往通州城外跑,身后的兄弟一个个倒下。他的腿被箭射中,摔倒在地,爬起来继续跑nbsp——nbsp他想起谢渊的嘱托,想起京师的百姓,咬着牙,一瘸一拐地往南京方向奔去。
nbsp西路的八名玄夜卫卒,走房山旧驿道,却因驿道年久失修,陷入沼泽。两名卒子为了救同伴,被沼泽吞没;剩下的六人,刚走出沼泽,就被瓦剌伏兵(李嵩泄秘时提及的西路可能路线)围住。玄夜卫卒们用弩箭射退瓦剌兵,可弩箭用完了,就用刀,刀断了就用拳头。最后,只有两名卒子(从八品吴能、从九品郑六)突出重围,继续往南京走。
nbsp此时的京师,秦飞正派人侦查突围情况。暗探回报:中路沈烈战死,赵二生死不明;东路周仓重伤,仍在逃亡;西路仅两人突围。谢渊听着汇报,眼泪掉了下来nbsp——nbsp二十名死士,才走了半日,就只剩四人,这一路,不知还要牺牲多少。
nbsp秦飞的暗探不仅侦查到突围情况,还抓获了李嵩派去给瓦剌细作送第二封信的小吏(信中写着nbsp“东路死士重伤,可追”)。秦飞带着小吏和密信,直奔李府。李嵩见秦飞带着人来,知道事情败露,想从后门逃跑,却被玄夜卫卒堵住。
nbsp“李嵩,你通敌泄秘,害死多名死士,还有何话可说?”nbsp秦飞拿出密信,扔在他面前。
nbsp李嵩瘫在地上,哭喊道:“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议和,保京师……”
nbsp“保京师?”nbsp秦飞冷笑,“你是想保你自己!你私藏军资、通敌的事,以为能永远掩盖?”
nbsp秦飞将李嵩押回玄夜卫,即刻审讯。在铁证面前,李嵩终于招认:他不仅派小吏给瓦剌泄秘,还私藏了工部拨发的狐裘三十件、手炉一百个,甚至与瓦剌细作约定,若京师破,他愿献城,求瓦剌封他为nbsp“大吴丞相”。
nbsp谢渊将李嵩的罪证奏报萧桓,萧桓气得浑身发抖:“朕待李嵩不薄,他竟如此狼心狗肺!传旨,将李嵩打入诏狱,张文涉嫌同谋,一并抓捕!”
nbsp玄夜卫卒去抓张文时,张文正在府中烧毁私藏的军资账本。见玄夜卫来,他想跳楼自杀,却被卒子抓住。审讯后,张文招认:他知道李嵩泄秘,却未阻止,还帮李嵩隐瞒私藏军资的事,只因怕自己私藏粮饷的事暴露。
nbsp李嵩、张文被抓的消息传遍京师,百姓们围在诏狱署外,扔着烂菜叶、鸡蛋,骂道:“奸贼!害死那么多死士,该千刀万剐!”nbsp京营卒们得知后,更是义愤填膺:“若不是李嵩泄秘,死士们怎会牺牲这么多!”
nbsp谢渊看着百姓和卒子们的愤怒,心里清楚:必须严惩李嵩、张文,才能告慰死士的忠魂,安抚军民的心。他奏请萧桓,待京师解围后,将两人斩于西市,首级传九门示众nbsp——nbsp萧桓准允。
nbsp周仓拖着受伤的腿,跑了三日三夜,终于抵达南京城外。他的衣服早已被血和泥浸透,腿上的箭伤化脓,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可他怀里的蜡丸(信),却完好无损。南京守城卒见他穿着大吴京营的衣服,浑身是伤,立刻将他带到南京兵部衙署。
nbsp南京兵部尚书柳彦(正二品)见周仓进来,连忙起身:“你是……nbsp京师来的?”
nbsp周仓nbsp“扑通”nbsp跪下,从怀里掏出蜡丸,声音微弱:“柳尚书……nbsp末将是京师京营卒周仓……nbsp奉谢太保之命……nbsp来搬兵……nbsp这是求救信……”nbsp话没说完,就昏了过去。
nbsp柳彦立刻命人将周仓抬下去医治,然后打开蜡丸,取出求救信。信上,谢渊详细写了京师的危局:瓦剌五万兵围城,京营卒仅两万五千,粮尽弹绝,若不速派援军,京师必破;还写了需调浙、闽、粤三镇兵五万,从东路驰援,夹击瓦剌。信后附萧桓的手谕,盖着兵部尚书印和御史台印,确为真迹。
nbsp柳彦立刻召集南京守备太监王敬(从一品)、南京户部尚书(正二品)、南京都督同知(从二品)等人,召开紧急会议。王敬看着信,眉头紧锁:“柳尚书,京师此前有谣言,说谢太保私通瓦剌,这信……nbsp会不会是假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柳彦摇头:“手谕和印鉴都是真的,且来的卒子重伤至此,若信是假的,他何必如此拼命?再说,京师若真破了,南京也难独善其身。”
nbsp南京都督同知也道:“柳尚书所言极是!我们应即刻调兵,驰援京师!”
nbsp会议决定:由南京都督同知率五万兵,分三路驰援京师:东路走扬州、淮安,中路走徐州、兖州,西路走颍州、开封,约定十日内在京师外围集结。同时,南京户部拨粮十万石,随援军运送,解京师粮荒。
nbsp周仓醒来后,得知南京已决定调兵,激动得泪流满面:“柳尚书……nbsp太好了……nbsp京师有救了……nbsp死士们的牺牲……nbsp值了……”
nbsp与此同时,西路突围的吴能、郑六也抵达南京,带来了中路、东路死士牺牲的消息。柳彦听后,感慨道:“京师死士,皆是忠勇之辈!我们定要尽快赶到,不让他们白白牺牲!”
nbsp南京援军启程后的第十日,终于抵达京师外围。东路援军首先与瓦剌西路军遭遇,南京都督同知一声令下,五万兵如潮水般冲向瓦剌军,喊杀声震天。谢渊在京师城头看到援军的旗帜,立刻下令:“九门全开,京营卒与援军夹击瓦剌!”
nbsp京营卒们早已憋足了劲,听到命令,纷纷冲出城门,与援军配合,斩杀瓦剌兵。瓦剌太师也先见南京援军到来,腹背受敌,知道大势已去,下令撤军。京营卒与援军在后追赶,斩杀瓦剌兵三千余人,缴获马匹两千余匹,兵器无数。
nbsp京师解围了!百姓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有的甚至跪地磕头:“陛下圣明!谢太保忠良!南京援军万岁!”nbsp谢渊站在德胜门城楼上,望着远处撤退的瓦剌军,又看了看身边的岳谦、秦飞,心里满是欣慰nbsp——nbsp死士们的牺牲,没有白费;京师,终于保住了。
nbsp不久,周仓从南京赶回京师,带来了沈烈、赵二及其他死士牺牲的消息。谢渊亲自来到京师忠勇墓,为死士们立碑,碑上刻着nbsp“忠勇死士二十人,沥血闯围,传信搬兵,京师得安,永载史册”。他对着墓碑,深深鞠躬:“兄弟们,京师解围了,你们可以安息了。”
nbsp萧桓下旨:追赠沈烈为正六品,赵二、周仓等死士各升两级,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抚恤金,入祀nbsp“忠勇祠”;李嵩、张文因通敌泄秘、害死忠士,斩于西市,首级传九门示众,抄没其家产,充作军资;南京柳彦、王敬等调兵有功,各赏黄金五十两、绸缎五十匹。
nbsp京师解围后,谢渊奏请萧桓,改革军政制度,防止再出现类似危机:
nbsp设nbsp“南北军资通报司”(从四品),隶兵部,专司京师与南京的军资、军情通报,规定每日传递一次,防止信息堵塞;
nbsp完善密使制度,规定密使需从玄夜卫中挑选,经严格训练,配备暗号、秘信(含多层防伪标记),且每路密使至少两人,互为主副;
nbsp加强内奸防范,命玄夜卫北司设nbsp“内奸侦缉科”(正五品),专司排查官宦与敌寇的勾结,定期核查军资、粮饷的使用情况;
nbsp明确南京援军调动流程,规定京师危急时,南京兵部可凭京师兵部印鉴、帝手谕,先行调兵,事后补报内阁,缩短调兵时间。
nbsp萧桓准允,命杨武牵头落实。这些制度的改革,不仅弥补了此前的漏洞,还为大吴的边防稳定奠定了基础。此后,京师与南京的联系更加紧密,内奸难以立足,援军调动更加迅速。
nbsp周仓因搬兵有功,升为正七品校尉,他一直珍藏着那枚送信用的蜡丸,逢年过节都会拿出来,对家人说:“这枚蜡丸,是沈烈大哥他们用命换来的。我们要永远记住,当年那些死士,为了京师,为了大吴,付出了怎样的牺牲。”
nbsp片尾
nbsp《大吴史?忠义传?死士沈烈等传》载:“德佑京师之围,烈等二十人,奉谢渊命,携信闯胡围赴南京。途遇伏兵,烈战死,赵二亡,余者或伤或亡,仅周仓、吴能、郑六一人生还。然信终达南京,援军至,京师解。史臣曰:‘烈等虽微末卒,然怀家国之念,以身殉国,其忠勇可与日月同辉。”
nbsp《玄夜卫档?突围录》补:“死士墓前,每至清明,百姓皆来祭拜,献花束、焚纸钱。谢渊晚年致仕后,仍常至墓前,洒酒祭奠,曰:‘若非公等,吾与京师皆为胡骑之虏矣。”
nbsp南京的街头,也流传着死士突围的故事。老人会对孩童说:“当年,有一群好汉,从京师来南京搬兵,他们中箭、流血,却始终护着一封信。就是因为他们,我们大吴才保住了。”
nbsp时光荏苒,死士突围的故事,成了大吴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德胜门的城墙上,后来刻上了二十名死士的名字,供后人瞻仰。每当后人看到这些名字,都会想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那些为了家国,不惜牺牲生命的忠勇死士nbsp——nbsp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大吴的子民,为了家国安宁,挺身而出,永不退缩。
nbsp皇帝下旨,将nbsp“密使突围搬兵”nbsp之事纳入《大吴祀典》,规定每年清明,帝需率百官至忠勇墓祭拜死士,重申nbsp“忠勇为国”nbsp之理。礼部编撰《死士突围录》,详细记载二十名死士的事迹,颁行天下,让军民皆知nbsp“微末卒亦有大义,死士忠魂护家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谢渊晚年致仕后,仍心系死士家属,时常派人送去慰问。沈烈的弟弟沈勇,在谢渊的推荐下,加入玄夜卫,继承了哥哥的遗志,多次深入边地侦查,立下战功,升为正六品。周仓则留在京营,成为一名将领,他常对部下说:“当年,我和兄弟们一起突围,他们用命护信,我不能辜负他们。你们也要记住,身为卒子,要永远忠于家国,忠于百姓。”
nbsp京师百姓为了纪念死士,自发在正阳门内立了一块nbsp“死士突围碑”,碑上刻着nbsp“二十忠魂闯胡围,一封密信解京危。至今清明墓前泪,犹忆当年血染衣”。每至清明,百姓们都会聚集在碑前,唱着纪念死士的歌谣,缅怀那段忠勇的岁月。香火袅袅中,死士们的故事,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成为大吴历史上,一道永不磨灭的忠义光芒。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中,瓦剌再围京师,粮道绝,援军阻,危在旦夕。太保谢渊遣死士二十人,携密信闯围赴南京搬兵。途遇伏兵,十八人殉国,仅周仓、吴能、郑六一人生还,终达南京。南京援军五万至,内外夹击,瓦剌溃退,京师解。帝萧桓临德胜门,望着死士遗骸与援军旗帜,叹曰:‘京师之安,非朕之功,乃死士以忠躯铺路,谢渊以果决传信也!夫卒之忠,岂在官阶高低?怀家国之念,虽微末卒,亦可为社稷柱石。”
nbsp《玄夜卫档?突围录》补:“密使突围案后,帝纳谢渊之议,革军政积弊:设‘南北军资通报司(从四品),隶兵部,置驿卒三百,配快马、密匣,日行三百里,确保京师与南京军情、军资隔日互通;玄夜卫北司设‘内奸侦缉科(正五品),专司排查官宦通敌、私泄军情,凡涉敌者,无论官阶,立捕审讯;又于玄夜卫设‘密使训练营,择精锐卒百人,授侦查、伪装、秘信之术,备急时之用。
nbsp自此,南北军政协同无间,内奸无隙可乘,边防日固。德佑以后四十余载,瓦剌慑于大吴军政之严、军民之忠,再不敢举兵南犯,京师晏然,百姓无兵戈之扰。时人撰《边靖录》赞曰:‘死士一役,忠勇震漠北;制度革新,边防固百年。非虚言也!”
喜欢。
第617章 至今犹说当年事,忠义之名永不隳[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