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枢原上三十春[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2090年,三十年后。
nbsp三十载寒暑在桩机的轰鸣与光缆的熔接声里悄然翻页,当年散落在不同城市的四座地下城,早被绵延的建筑群与交通网缝成了一片,沿途再不是末世后荒芜的断壁残垣:先掠过苏市外围连片的智能产业园,玻璃幕墙在阳光下连成银亮的河,接着是串珠似的产业小镇,标准化厂房里机械臂正把精密零件码成垛,再往前是铺到天边的光伏农业带,深蓝色的光伏板下,智能大棚里的番茄红得发亮;转道去西海岸,会路过连缀的生态社区,屋顶种满花草的居民楼顺着缓坡起伏,社区间的氢能公路上,通勤车无声滑过,道旁的补给站既能给车辆加氢,也摆着本地农户刚摘的草莓,玻璃柜里还冒着凉气。
nbsp这些沿途的建筑从不是零散的补丁。当年规划时就沿着交通干线“织网”:地下三十米是真空管道列车的隧道,银色列车以八百公里时速穿梭;地面是磁悬浮通勤线与氢能物流道,跑着拉货的卡车和载着人的小巴;空中二十米是无人机物流的航线,带着包裹的无人机排着队往社区飞——而建筑就顺着这“三维脉络”生长:原料仓库挨着管道出口,居民区靠着通勤站,学校和医院嵌在社区中心,连沿途的服务区都带着“复合功能”:既是长途司机的歇脚处,也是周边农户的农产品中转站,屋顶的太阳能板还能给过往车辆补电。有回开氢能卡车的老周从苏市往A市跑,中途在服务区歇脚时跟人笑:“三十年前跑这段路,眼里除了废墟就是裂沟,饿了啃干饼,渴了找积水;现在走一路,楼连着楼,树挨着树,到服务区还能买碗热汤面,跟在自家门口似的。”
nbsp而国家最高行政管理部门所在的“中枢塬”,就落在这四座特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它本身不在任何一座城市的地界,却恰好卡在四座城的“等距点”上:按真空管道列车的速度算,到最近的A城两千三百公里,四小时十五分能到;到最远的昆市七千一百公里,也只要不到十个小时。这地理位置的优势,因沿途连片的建筑更显扎实。
nbsp最要紧的是“调度的匀净”。从前四座地下城各在一城,调运物资得算“远近账”;现在从中枢塬出发,沿途的中转仓早连成了线,中枢塬调配物资从出库到送抵,沿途每个中转点都实时报进度:“已过丙社区站”“正途经丁工业区”,就像在一条贯通的长廊里递东西。
nbsp气候的妥帖,是真真切切渗在日子里的好。春日里从不是黏腻的回潮天。风掠过中枢塬的柳梢时,总带着点刚化的雪水潮气,却又暖得刚好——不会像A城那边早春风里还夹着沙,也不会像西海岸那般,三月还飘零星冻雨。
nbsp墙角的玉兰是最会报信的,花苞在夜里吸足了温润的风,天一亮就颤巍巍绽开,花瓣上沾着的露水透亮,晒到半晌午才慢慢消,连带着空气里都浮着层淡香。孩子们放学早,脱了厚外套在广场上跑,风筝线拉得老长,风把风筝托得稳稳的,既不烈得掀翻纸鸢,也不软得坠下来,就那么让彩纸鸢在蓝天上轻轻晃。
nbsp夏日更没有从前那种闷得喘不过气的热浪。正午太阳最毒时,办公楼旁的梧桐叶绿得发亮,却不见蔫头耷脑——北边山脉滤过的风顺着窗缝溜进来,带着点山涧的凉,穿件薄棉衫正合适。偶有雷阵雨,也从不是瓢泼似的瞎浇:乌云先在远山后头攒会儿,接着风慢悠悠地把热气吹跑,才淅淅沥沥落起雨,雨点砸在生态砖上,溅起的水花带着土腥气,却不呛人。雨下半个时辰就停,天边准挂道彩虹,空气里的湿度刚够让窗台上的绿萝舒展叶子,却不会闷得让人起黏汗。傍晚时搬张竹椅在廊下坐,能听见远处湿地里的蛙鸣,风里混着晚香玉的味,凉丝丝的,比末世前摇着蒲扇还舒坦。
nbsp秋日是最让人念的。不会像苏城地下城那边秋风刚起就带霜气,也不会像昆市那般,秋老虎赖着不走。先是梧桐叶慢慢泛黄,不是猛地枯成卷,是一片一片染了金,风一吹就打着旋儿落,铺在地上像层软毯。白日里太阳晒着暖,穿件单衣逛公园正好,老太太们坐在银杏树下择菜,说笑声被风送得老远;傍晚天凉点,加件薄马甲就够,看天边的云被染成橘红,连空气里都飘着甜——那是沿途农场的柿子熟了,风把果香带过来,混着炒栗子的香,勾得人想往口袋里塞块糖。
nbsp冬日也温和得贴心。雪是要下的,却从不是暴雪封门的架势:零零星星飘半夜,天亮时屋顶铺层薄白,像撒了层糖霜,太阳一晒就化成水,顺着屋檐往下滴,叮咚响。冷也冷得有分寸,穿件羽绒服就不觉得冻,走在路上能看见孩子们滚雪球,却没人缩着脖子搓手——风是干冷,不往骨头缝里钻。办公楼的暖气不用开得太足,窗台上的水仙照样冒芽,有回A城来的代表摸了摸窗台:“你们这儿的冬天,倒像我们那儿深秋,不用裹得跟粽子似的。”
nbsp暴雨过后就更不必说。雨把天空洗得透蓝,连远处的山脉都看得清清楚楚,轮廓分明得像画出来的。空气里没了半点浮尘,深吸一口,满是草木和泥土的清润,像是刚从山涧里捞出来的水,凉丝丝甜津津。路边的草叶上挂着水珠,亮得能照见人影,连平日里不爱出声的虫儿,都在草窠里叫得欢实。有老人说,这雨下得好啊,像把这颗星球从头到脚洗了遍,洗去了灾变时的灰,洗出了从前没见过的干净——可不是么,雨后的中枢塬,连风过树叶的声儿,都比从前脆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更妙的是“心的居中”。四座地下城各有各的脾气:苏城重科创,昆城擅农业,A城精制造,西海岸市多能源,从前讨论政策时总难免“站自家地界说话”;现在中枢塬不偏不倚,会议室的墙上挂着实时更新的全国资源流动图,谁都不用争“谁离中心近”。去年修订《全国产业规划》时,四座城的代表坐在中枢塬的圆桌旁,看着屏幕上“沿途建筑带贡献了全国三成GDP”的数据,都笑着说:“哪是四座城,早是一座城了。”
nbsp这重建的国家,早比末世前活得更透亮。
nbsp先说“科技的贴身”。末世前手机还得插线充电,现在中枢塬的超算中心每秒运算量是当年全球超算总和的百倍,却安静得像间书房——用的是低温量子散热,连机房温度都比办公室低。普通人的日子里,科技藏在处处:家里
第1章 中枢原上三十春[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