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末世:我的生存日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中枢原上三十春[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的智能厨柜能根据家人健康数据推菜谱,缺了食材直接对接昆市农场的“鲜达通道”;出门不用带钥匙,虹膜识别能开小区门、办公室门甚至自家冰箱门。有次老教授带孙女看三十年前的“老人机”展品,孙女指着充电线笑:“奶奶,这东西插着多麻烦呀,咱现在的手环晒晒太阳就满电呢。”

    nbsp“生态的和气”更是刻进了骨里。末世前工厂烟囱冒黑烟是常态,现在反过来:A城的重型工厂全建在地下,废气经三层净化后排出的是达标氧气,工厂顶部改造成了空中花园;跑在路上的不是电动磁悬浮就是氢能车,开过去连灰尘都带不起来。有回飞行员驾机经过中枢塬上空,低头能看见成片的人工湿地,水鸟比灾变前还多——湿地里的水是处理过的生活废水,干净得能浇花。生态学家说,现在全国的森林覆盖率是末世前的两倍,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方,就在中枢塬的行政楼旁。

    nbsp“便捷的实在”更让经历过末世的人恍惚。当年从A城到苏市坐老旧火车得晃一天,现在坐“洲际真空管道列车”,七千多公里的路,喝顿下午茶的工夫就到——列车里有恒温餐桌,能点昆市的新鲜水果,座椅还能自动按摩。办事更不用跑腿:以前办身份证得回户籍地,现在在任意城市的“政务一体机”上刷脸,两分钟就打印出来;要查全国的档案,打开“国家数据云”APP,从百年前的老照片到昨天的气象记录,一点就调得出来。有个跑业务的商人总说:“我奶奶当年去邻县走亲戚都得备干粮,我现在一天跑三个城市开会,晚上还能回家吃晚饭。”

    nbsp前几天中枢塬下了场春雨,行政楼前的智能步道自动亮起防滑灯带,步道旁的传感器测着湿度,给人工湖自动补水。有孩子趴在湖边看鱼,手里举着全息平板——正跟七千公里外昆城的同学视频,炫耀湖里刚游来的小鱼苗。同学在屏幕里笑:“等周末我坐列车去找你,咱一起喂鱼!”

    nbsp小雪如今已是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了。她带的研究生总爱凑在一起说,陆老师讲量子力学时眼里像落了星子——板书上那些绕得人晕头转向的公式,经她捏着粉笔在黑板上一画,再配上两句带着生活气的比方,竟变得像床边故事般清楚。有回讲波粒二象性,她指着窗外飘的杨絮笑:“你看它们飞着是波的模样,落到地上又成了粒子的实在,物理哪是悬在天上的?本就藏在风里呢。”

    nbsp系里评年度优秀教师那年,学生投票箱打开时,她的名字后面堆了厚厚一沓票根,连负责唱票的辅导员都愣了愣。同事端着保温杯凑过来打趣:“你这哪是教书?是把孩子们都领进物理的透亮世界里了。”她听了只弯着眼睛笑,指尖还沾着刚擦黑板蹭的粉笔灰——那双手总在实验课上帮学生调仪器,指腹磨出层薄茧,却能稳稳捏着游标卡尺,量出小数点后第三位的精准。

    nbsp她成家后和先生住在学校旁的老楼里,那楼爬满了青藤,三楼的阳台正对着化学系的实验楼。先生是隔壁化学系的研究员,研究新型催化剂的,两人下班常凑在阳台的小桌前待着:小雪对着电脑改研究生的论文,屏幕上密密麻麻写着批注;先生翻着实验记录写报告,笔记本上画满了分子结构的草图。偶尔谁抬手推推眼镜,会随口聊两句“电子跃迁时的能量变化”和“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规律”,话没说完又各自沉回手头的事,只有晚风从窗缝溜进来,带着楼下香樟树的味,把两人的影子轻轻覆在一桌的纸页上,安静得像浸在温水里。

    nbsp小思现在是中枢塬交通部门的负责人。深夜的调度中心总亮着淡蓝的光,他站在巨大的屏幕前时,上面缀满了四座地下城之间流动的光点:银白的是真空管道列车,正以八百公里的时速穿梭;浅绿的是无人机物流群,排着队往社区飞;还有些细细的流光,是地下管道里输送的物资——从A城的特种钢到C城的新鲜蔬菜,都在这些光线上跑着。

    nbsp两千多公里到七千多公里的距离,在屏幕上只是几条发光的线,可小思总爱看那些线的两端:A城的工厂里,机械臂正等着钢材下锅;苏市的居民楼里,老人正盼着昆市的草莓送到。这些光点连着的,是千万人踏实的日子。有回凌晨三点,他看见苏城往中枢塬的医疗物资列车提前十分钟到站,屏幕旁弹出社区医院的消息:“血浆已接收,正准备手术”,他抬手按了按眉心,竟觉得那些冰冷的光点都暖了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他常想起父亲傍晚坐在老藤椅上晃着蒲扇说的话:“当年建城时怕远,怕散,夜里盯着地图看,总觉得四座城像飘在水里的浮萍。现在才知道,只要心齐,再远的路都能铺得顺,再散的人都能聚得紧。”父亲如今还住在中枢塬的老院里,院里那棵他当年亲手栽的石榴树,每年夏天都结得满枝通红。前几天回家,父亲还攥着他的手腕往地图上指:“你看这线铺得多匀净,比当年我们用量着画线时强百倍。”

    nbsp现在看着屏幕上那些温柔的光点,小思倒觉得父亲没说全——这重建的国家,不光聚得紧,还比从前更聪明了:地下的管道会自己算流量,空中的无人机能避着飞鸟;也更干净了:氢能列车跑过不留烟,物流管道里的保温层都是可降解的;最要紧的是,它更懂怎么把日子过成暖烘烘的模样——四大城之间所有的数据和资料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共享,谁都不用再为“远”犯愁。

    nbsp连风从中枢塬吹向四座地下城时,都带着点甜津津的盼头。前几天下过场春雨,调度中心的窗户上还凝着水汽,他伸手抹了抹,看见楼前的柳树发了新芽,嫩得像能掐出水来。那芽苞鼓得圆圆的,风一吹就轻轻晃,倒让他想起三十年前——那时他才几岁,跟着父亲在废墟上栽第一棵小树苗,树苗细得像根筷子,父亲握着他的手培土时说:“等它长大了,就知道日子能好成什么样。”

    nbsp此刻屏幕突然弹出消息:“A市至中枢塬物资列车已准点出发,预计十小时后抵达。”他点了“确认”,转身又往窗外看。那棵当年的小树苗早长成了合抱粗的大树,新抽的柳条垂下来,拂着窗沿像在打招呼。远处的天泛出晴光,淡粉的云慢慢飘着,他摸出手机给父亲发了条消息:“爸,明早昆市的新麦就到了,能蒸你爱吃的菜包了。”没等多久,屏幕跳出父亲的回复,还是老样子的短句子:“好,等你回家吃。”

    喜欢。

第1章 中枢原上三十春[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