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宿缘之命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4章 出游(白马春风下篇)[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建立之后,“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nbsp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还留有“祖庭”和“释源”字样。这就使洛阳白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区别,从而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一种独特的地位。

    nbsp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我国。汉魏之后,我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

    nbsp佛教不但对我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经由我国逐步传播到亚洲各国。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随着近些年人口流动进入欧美,佛教在欧美也有所流传。

    nbsp白马寺在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说。

    nbsp我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

    nbsp我国第一座舍利塔——齐云塔。

    nbsp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僧人朱士行始于白马寺。

    nbsp最早来华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

    nbsp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

    nbsp最早的译经道场在白马寺的清凉台。

    nbsp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

    nbsp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

    nbsp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

    nbsp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nbsp后世纪念印度·摄摩腾、竺法兰圣冢

    nbsp东汉时期,天竺(古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先后葬在白马寺,他们的墓冢东西相望,又称“二僧墓”、“腾兰墓”。

    nbsp中国·狄仁杰墓

    nbsp唐代名相狄仁杰墓,位于今白马寺山门外东南不远处。早在宋代大观元年),龙图阁大学士范致虚便在此为狄仁杰建祠、刻石、表墓。元代,安抚使完颜纲曾赋诗歌咏之,刻在狄仁杰墓神道碑前的一块小石碣上。明代,豫省一幕僚金养晦见到小石碣,“慨然以悲”,又作“四绝”二首。后河南知府虞廷玺得知此事,因自己是此地的“行政长官”,遂“和诗”一首,并于天顺三年立碑刻诗。nbsp后白马寺寺院把“狄公祠”收归寺院所有,并进行改建。

    nbsp空海大师塑像,空海大师804年入唐学法,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又在西安青龙寺拜密宗大德慧果大师为师,返回国后在奈良东大寺弘传密宗,在国际佛教传播中有大贡献。

    nbsp有关洛阳白马寺名称的来源,有着多种不同的传说。

    nbsp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所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天竺(古印度)寻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邀请二位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来到京城洛阳。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亦记载:“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名”。这里的“寺”,本是朝廷(中央政府)所属政府机关的名称,《汉书·元帝纪》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例如鸿胪寺、太常寺等。后来寺成为佛院的泛称。对此,宋代高承《事物纪原》指出:“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而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据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记载:“外国国王尝毁破佛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为改招提以为白马。故诸寺立名多则取焉。”还有一种类似的说法,传说白马寺创建后,初名招提,后王有欲毁寺者,夜见白马绕塔悲鸣而止,因以改招提寺为白马寺。这里前一则记载白马寺名取自外国,而后一说法白马寺已经成为传说的主角。然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白马寺名皆源自“白马护寺”一说。

    nbsp白马寺名出自“佛祖所乘白马”典故。据《佛本行集经》《方广大庄严经》《普曜经》《修行本起经》和《过去现在因果经》等佛经的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太子,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出生时有白马犍陟(或作犍德、干陟)与之为伴,并成为其心爱的坐骑。后太子有感世间诸种苦恼,乘白马出城修行。据佛典记载:白马出行“初举步时,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开示宝路”。因白马始伴佛祖而生,后又载佛祖出家,故遂成为佛教的吉祥物,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象征。早期佛教艺术常以马为饰,如一千三百余年前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时,在蓝毗尼遗址看到阿育王所建的佛教雕塑大石柱,其上便作有马像。(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六)这样说来以白马为寺名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nbsp近有学者通过语言学的考证,对于白马寺寺名的源起作了很有新意的解释。他们认为白马寺的寺名是从意为“莲花”的梵语词(也有音译为“波头摩”或“钵头摩”)音译而来的。佛教中莲花常常以象征佛性清净而与佛相伴为饰。可以推断,在东汉明帝下诏初建的佛寺中,莲花应该占有相对重要的位置,并以视觉冲击占有先声夺人的效果。这样最初的佛寺可能会约定俗成以“莲花”为名。之后,随着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又取白马驮经的俗语源义而将意译为白马,而“白马”的词义则源自民间的误传。白马寺作为洛阳城的景点之一延续着洛阳城新的历史传奇。

    nbsp按照原计划,童煊一行人会在洛阳城多停留几天,而童煊此行在洛阳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

    喜欢。

第344章 出游(白马春风下篇)[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