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出游[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法兴寺,初名慈林寺,位于长治市长子县东南慈林镇崔庄翠云山上,始建于北魏神鼎元年,不仅是自然风光游览胜地,更是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休闲旅游场所,是长治市范围内建筑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的古寺庙群。
nbsp在长子县东南20公里处,有一座海拔1160米的慈林山。山上有一座名扬华夏的法兴寺。法兴寺始建于后魏神鼎元年。据说,当年有一高憎云游至慈林山,十分欣赏这里的佛地风光,便在山上修了这座慈林寺。唐高宗上元元年,李治皇帝从开封去太原,途中曾游览慈林寺,改寺为“广胜寺”并送给寺院两株壮丹花。
nbsp宋英宗治平年间,赵曙皇帝又把广胜寺改为“法兴寺”沿用至今。寺内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琉璃、木雕,法兴寺三绝是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宋塑十二圆觉像。
nbsp寺内现存文物主要有石塔、木构建筑、彩塑、碑刻、琉璃、木雕等六大类。石舍利塔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任潞州刺史时所建,目前为止,这种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双层四角形楼阁式唐代石塔在国内尚属孤例,燃灯塔建于唐大历八年,是我国仅存的三座燃灯塔中保存最完整、做工最精细,结构最精巧的一座,对于研究唐代的建筑、石雕、音乐、舞蹈、服饰、宗教、民俗等各门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宋塑“十二圆觉菩萨造像”,被美术史学界誉为“宋塑菩萨之冠”。
nbsp法兴寺因年久失修,面貌破旧,加之所处位置正是慈林山煤矿的主要采掘区域,七十年代后期出现地面陷庙基裂缝,殿宇倾斜,院墙走形,有倒塌被毁的危险。文物部门反复勘察研究,确认这座北魏建筑原地已不能修复,于是,便决定把法兴寺搬迁到对面的翠云山上。
nbsp法兴寺现已基本竣工。新建的寺院座落在翠云山南麓,占地面积60亩是原寺面积的6倍。寺前新修的停车场与山脚下的崔庄村连为一体。入口处巧妙地保留了两棵长存山坡、伸向前方的柏树,像黄山的迎客松一样。以它四季常青的绿色,欢迎游客的光临。车场周围垂柳下的长凳供游人乘凉歇脚。从停车场登上60个石阶方到山门。此门属于复建部分。
nbsp法兴寺原址的平面布局形式雏形定于唐代,并经宋、元、明、清各代多次修缮增建,清代的一次竟用十三年之久。但漫长的历史中常遭损毁,山门不知何年已荡然无存。“后魏建修知创始,大唐完构夏更新。兴废几经春”这就是对法兴寺历经沧桑的真实写照,新修的山门是依照遗址尺寸而复建的。进入山门后对称地立于东西两侧的是关帝殿和迦兰殿。关帝殿三间,为明清两代风格,内供奉关帝神迦兰殿为新增的建筑。穿过两殿位于中轴线上的便是舍利塔。
nbsp此塔在法兴寺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记载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时曾到法兴寺观光,他看到这里风景壮丽便大施钱财扩建亲自主持建造了这座石塔。将自己珍藏的37颗舍利子和大藏经赠送给寺院,并被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他主持建造的石塔,虽经千年风吹雨淋,至今仍完美无缺,矗立如故。该塔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我国现存古塔中这是绝无仅有的。舍利塔通体用砂石板构造,平面为正方形,外形呈重檐楼阁式,内部构成四方藻井,四角为攒尖宝珠顶。下层内槽,四壁有壁画,宝顶藻井内浮雕精美,壁画人物形象端庄,全塔造型十分精致。当年建塔时正逢佛教臻于极盛的唐代,郑惠王赐予舍利子和大藏经更造成深远影响,后人都把此地称作福地。
nbsp舍利塔后,前殿之前有一座燃灯塔。燃灯塔隔柱上刻有“唐大历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长明灯台一所”之句,所以人们
第326章 出游[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