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74章 不是此身持正论,怎教北伐免寒侵[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他起身走向殿内西侧的先帝神位,神主牌是紫檀木所制,因常年供奉,边缘泛着温润的包浆,牌前的青铜香炉里还留着半炉残香,余烟袅袅,带着淡淡的松烟味。萧栎将秦飞的淮河防务报与核验结果轻轻放在神主牌前的供案上nbsp——nbsp防务报是玄夜卫专用的薄麻纸,边角沾着一点浅褐色的痕迹,显是秦飞在淮河岸边写报时,不慎蹭到的泥点;纸页上的字迹是秦飞的亲笔,笔锋劲挺却偶有停顿,想来是写至nbsp“淮河东岸新增三座烽燧,每五里设一岗,死士轮值无休”nbsp时,恰逢营外传来巡哨将士的通报,才断了笔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皇祖父、皇父,”nbsp他躬身行礼,额头几乎触到供案前的青砖,腰间的玉带因躬身而微微绷紧,玉扣碰撞的轻响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孙儿今日拒了构陷忠良的弹劾,革了户部贪吏的职,没让他们的奸计得逞,也没让淮河防线的将士寒心。”nbsp他的声音带着细微的哽咽,指尖轻轻拂过神主牌的边缘,“您当年教孙儿‘辨忠奸要看实绩,护社稷需信贤臣,如今这位掌玄夜卫、守淮河的将领,确是能担事的nbsp——nbsp淮河大捷时,他带着将士们在冰水里设伏,战后报功却只字不提自己的伤;如今守防线,连烽燧轮岗的细节都写得明明白白,这样的人,孙儿怎会不信?怎会不护?”

    nbsp行礼毕,萧栎拿起案上的淮河防务报,借着宫灯的光逐字细读。报上除了防线布防,还写着nbsp“淮河沿岸百姓自发组织乡勇,协助守堤,臣已令军需官为他们添置御寒的棉甲,分拨粗粮”,字迹在这里格外轻柔,显是秦飞写时念着百姓的不易。萧栎忽然想起此前收到的一封密信,信里说nbsp“守边不仅要防外敌,还要护百姓,若百姓不安,防线再固也难长久”,当时读信时便觉写信人通透,如今对着这防务报,才更明白这话的分量nbsp——nbsp这位将领不仅懂军务,更懂民心,是真的把nbsp“护社稷”nbsp落在了实处。

    nbsp正读到nbsp“火铳营已完成检修,三百杆火铳可随时应战”nbsp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是玄夜卫的传信兵,身上还沾着夜露,气息不稳地捧着一封密信进来:“陛下,北司急报,是守淮河的将领令臣连夜送来的!”nbsp萧栎接过密信,见是折叠成菱形的薄麻纸,纸角印着玄夜卫北司的暗纹,展开时,墨痕还带着点潮气,显是刚写好便送出。

    nbsp密信上写着nbsp“户部有贪吏私藏北伐粮饷五万石,臣已令死士暗中监视其粮铺,待陛下旨意便起获,不使一粒粮落入私囊”,字迹比防务报上更急促,却仍条理分明,连粮铺的位置nbsp“城南西市第三家”nbsp都标注得一清二楚。萧栎攥着密信,指尖触到纸页上未干的墨点,忽然想起淮河大捷后,这位将领递来的粮饷核销册,每一笔都记得明明白白,连nbsp“赈济灾民的三百石粟米,分至十二村,每村二十五石”nbsp都写得详尽,这般缜密周全,从不让人费心。

    nbsp“传朕的旨意,”nbsp萧栎抬眼时,目光落在宫灯映下的光影上,声音坚定却带着暖意,“令守淮河的将领即刻起获私藏粮饷,派玄夜卫死士护送,优先送往前线火铳营;再令刑部加快审讯此前的构陷者,务必查清他们与外敌勾连的证据,绝不能让贪吏的同党再拖延北伐粮饷!”nbsp传信兵领旨退去时,萧栎又补充了一句,“告诉那位将领,他办事,朕放心,若需调兵配合,可直接凭玄夜卫北司印信调度,不必再等朕的旨意。”

    nbsp殿内的宫灯已燃得稳定,昏黄的光将萧栎的身影映在墙上,他重新拿起淮河防务报,指尖停在nbsp“臣已令将士加固盱眙段河堤,防瓦剌冬春之际借冰面突袭”nbsp一句上,嘴角轻轻扬起nbsp——nbsp有这样用心守边、缜密护粮的将领在,淮河无忧,北伐的根基,自然也稳了。供案前的残香还在飘着,袅袅的烟丝缠上防务报的边角,像在为这份忠勇,添了几分无声的见证。”

    nbsp夜深了,萧栎坐在案前,重新翻看《大吴帝纪》,里面记载着元兴帝靖难时护忠良的事迹:“成祖时,有人构陷边将丘福‘拥兵,成祖查得为构陷,斩构陷者,令丘福继续掌军,终破漠北。”nbsp他想起元兴帝的话:“忠良难得,若因流言害忠,谁还会为社稷死战?”nbsp如今他护秦飞,与元兴帝护丘福,竟是一样的道理nbsp——nbsp帝王之责,不仅在治国,更在护忠,只有忠良无虞,将士才会用命,社稷才会稳固。

    nbsp他拿起案上的朱笔,在《帝纪》的空白处写下:“成武二年冬,张文、陈忠构陷秦飞,朕拒之,护忠良,清奸佞,以承祖志。”nbsp写完后,他将朱笔放回笔架,望着窗外的星空,北斗七星格外明亮,像在指引着北伐的方向,指引着大吴中兴的方向。

    nbsp他在心中默念:“秦飞,你放心,朕会护着你,护着北伐,护着大吴的百姓;谢渊,你在京师安心守着,待粮饷齐、秦飞扫清淮河残敌,咱们便一起北伐,迎上皇归京,清剿所有奸佞,让大吴重现太平。”

    nbsp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缝,落在案上的淮河防务报上,萧栎醒来时,嘴角还带着笑意。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晨光洒在他的身上,带着暖意nbsp——nbsp张文、陈忠被革职,构陷秦飞的阴谋破产,北伐粮饷即将起获,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nbsp太监送来早膳,还带来刑部的密报:“张文、陈忠已招供,承认私通瓦剌细作,传递淮河防务情报,还承认拖延北伐粮饷,私藏三万石,欲资助瓦剌。”nbsp萧栎接过密报,心中松了口气nbsp——nbsp证据确凿,李嵩旧党的罪证又多了一桩,清剿旧党、稳固朝局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他走到案前,取来一张白宣纸,写下给秦飞的密信:“张文、陈忠已招供,其同党在户部私藏粮饷,令你即刻起获,送往前线;你可继续掌淮河防务,朕已令张启查你的旧部,若有被张文罢黜的,皆令吏部复职,不得有误。北伐之事,朕倚重你,大吴百姓也倚重你。”

    nbsp辰时已过,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汇报:“陛下,秦飞大人已起获户部私藏粮饷五万石,正送往前线;张文、陈忠的同党,已抓获十人,押交刑部审讯。”nbsp萧栎点头,心中满是欣慰nbsp——nbsp护忠良,清奸佞,稳北伐,这一步步,都走得扎实,走得坚定。

    nbsp他坐在案前,重新拿起《大吴官制录》,翻到nbsp“忠良护社稷”nbsp篇,上面写着nbsp“君护忠良,忠良护社稷,社稷安则百姓安”,这正是他今日所为的最好注解。他知道,护好秦飞这一个忠良,便能带动更多忠良为社稷效力;清掉张文、陈忠这两个奸佞,便能震慑更多旧党,让朝局更清明。

    nbsp殿外的阳光越来越亮,照在奉天殿的盘龙柱上,泛着温暖的光泽。萧栎望着北方的天际,那里是京师的方向,是谢渊守着的安定门,是秦飞护着的淮河,是北伐的战场nbsp——nbsp他知道,只要君臣同心,忠良协力,大吴的北伐定会胜利,上皇定会归京,百姓定会过上太平日子,大吴的江山定会越来越稳固。

    nbsp片尾

    nbsp奉天殿的宫灯渐渐熄灭,晨光已洒满殿宇,案上的弹劾疏与核验结果被小心收起,归入nbsp“李嵩旧党构陷案”nbsp的卷宗,成为大吴nbsp“护忠清奸”nbsp的历史见证。萧栎坐在案前,手中握着给秦飞的密信,指尖触到nbsp“秦帅不可动”nbsp的字句,心中满是坚定。

    nbsp殿外传来北伐粮饷起运的消息,侍卫的脚步声轻快,带着胜利的希望。萧栎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粮饷车队远去的方向,仿佛能看到秦飞在淮河岸边接粮的场景,能看到谢渊在京师城楼上等待的身影,能看到边军将士收到粮饷时的笑容。

    nbsp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一丝冬日的暖意,吹在他的脸上。他知道,今日护下秦飞,不仅是护了一个忠良,更是护了北伐的根基,护了大吴的未来。只要忠良在,清奸不停,北伐不止,大吴的中兴,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nbsp卷尾语

    nbsp大吴成武帝奉天殿护忠半日,非仅nbsp“拒一疏、革二臣”nbsp之事,实为nbsp“清奸护忠、稳固北伐”nbsp的关键转折。从览弹劾疏识构陷之毒,到召张启核验证伪造之实;从朝堂斥奸佞显护忠之坚,到查同党清旧党彰治国之明;从忆祖训定护忠之志,到传密信稳北伐之基,萧栎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nbsp“帝王明断则忠良无虞,忠良无虞则社稷稳固”nbsp的真理。

    nbsp此护忠之事,有三重历史意义:其一,破nbsp“官官相护”nbsp之网nbsp——nbsp张文、陈忠联合理刑院、诏狱署构陷,却被萧栎借文勘房核验、刑部审讯层层拆解,揭nbsp“党争倾轧”nbsp之害,为后续清剿李嵩旧党、整顿吏治打下基础;其二,护nbsp“北伐根基”nbsp之稳nbsp——nbsp秦飞掌淮河防务与玄夜卫,是北伐的nbsp“左膀右臂”,力保秦飞,便保淮河防线无虞、粮饷调度有序、清奸查佞不停,为北伐胜利筑牢根基;其三,立nbsp“帝王护忠”nbsp之范nbsp——nbsp萧栎nbsp“辨伪证、斥奸佞、护忠良”nbsp的举动,传遍大吴后,边军将士士气大振,御史纷纷递疏弹劾旧党,百姓自发捐粮助北伐,形成nbsp“君护忠、臣效死、民同心”nbsp的局面。

    nbsp然危局仍余:李嵩旧党虽遭重创,仍有残余藏于地方卫所、州县衙署,需继续清剿;瓦剌残部虽退至徐州,仍需秦飞、李默追击;北伐粮饷虽起获五万石,仍需户部统筹调度,防旧党再作梗。然奉天殿护忠之日的决断,已为大吴注入nbsp“中兴”nbsp的强心剂nbsp——nbsp忠良知帝王可恃,更愿拼死向前;奸佞知阴谋难逞,渐露溃逃之态;百姓知社稷可安,更愿倾力支持。此日之护忠,终将成为大吴中兴史上nbsp“君明臣忠、社稷稳固”nbsp的永恒见证,补全nbsp“忠良护社稷、帝王护忠良”nbsp的历史闭环。

    喜欢。

第674章 不是此身持正论,怎教北伐免寒侵[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