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70章 忠将潜通肺腑音,亲信甘担斧钺险[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p;  nbsp萧桓忽然想起前日秦飞递来的密报,说nbsp“李嵩令吏部侍郎张文,严查玄夜卫官员籍贯,凡山西籍者皆被调往偏远卫所,理由是‘恐与秦飞结党”。张文是李嵩的门生,向来帮着李嵩打压异己,这次清查玄夜卫,就是怕秦飞安插亲信,断了他监视南宫的路。秦飞为了安插这三名亲信,怕是费了不少劲,说不定还牺牲了下属nbsp——nbsp昨日密报里提了一句nbsp“玄夜卫北司主事因‘通敌罪被抓,实则是为掩护亲信,已被臣保释至南京城外”,想来那主事是秦飞的人,为了不暴露南宫的亲信,故意认下nbsp“通敌”nbsp的罪名,这便是李嵩党羽的卑劣,为了夺权,不惜诬陷忠良。

    nbsp他将图纸重新折好,小心地塞进《大吴祖制录》的夹层里nbsp——nbsp那是他藏谢渊血书的地方,如今又多了这张操练图,一血一书,都是大吴的希望,都是忠良的见证。他摸了摸夹层,能清晰地感觉到图纸的质感,心中忽然有了底气:有秦飞在南京查奸佞,有谢渊、岳谦在京师练边军,有这张图里的nbsp“三万新兵、五千旧部”,北伐定能胜利,他定能归京。

    nbsp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脚步声,是李嵩的眼线巡查来了。萧桓赶紧将《大吴祖制录》合上,放回案上,假装继续翻看。侍卫推开门,目光扫过案上的书,又落在墙角的炭盆上,语气带着刻意的冷漠:“太上皇,户部送来新的‘月例,还是五斗糙米,半筐湿炭,陈侍郎说‘北伐需粮紧,南宫用度仍需减。”

    nbsp萧桓抬起头,声音平静:“知道了。”nbsp他心里清楚,户部的nbsp“月例”nbsp从不会真的nbsp“减”,是陈忠故意克扣,怕他有体力翻看书籍、联系外界。可此刻他看着案上的《大吴祖制录》,想着里面的操练图,竟不觉得委屈了nbsp——nbsp那些糙米、湿炭,与边军的野菜、城楼上的寒风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只要能等到北伐胜利,归京与忠良共饮庆功酒,这点苦,他能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侍卫退去后,萧桓重新拿起《大吴祖制录》,从夹层里抽出操练图,借着窗缝透进来的晨光,又看了一遍。图上的每一笔标注,都透着秦飞的细心与忠勇:骑兵营的nbsp“鸳鸯阵”,是为了应对瓦剌的骑兵冲锋;步兵营的nbsp“长枪阵”,是为了保护火器;粮道的标注,是为了让他放心nbsp——nbsp秦飞不仅传递军情,更在安抚他的心神,怕他困南宫久了,失了希望。

    nbsp他想起永熙帝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nbsp“玄夜卫当为社稷之盾,非为权术之器”,如今秦飞掌玄夜卫,用它来查奸佞、护粮饷、传军情,才真正对得起永熙帝的嘱托。而李嵩党羽,却把玄夜卫当成打压异己的工具,构陷忠良、监视皇室,两相比较,忠奸立判。

    nbsp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缝,落在操练图上,将nbsp“宣府卫旧部”nbsp的标注映得格外清晰。萧桓的指尖顺着标注往下滑,忽然想起岳峰战死时的场景nbsp——nbsp那年漠北战事急,岳峰率部阻击漠北部族,战至最后一人,身中数箭仍握着战刀,喊着nbsp“护大吴”,后来他追封岳峰为nbsp“镇国将军”,将岳谦提拔为都督同知,就是希望岳家的忠勇能传承下去。如今看这图上的岳家军部阵,岳谦果然没辜负他的期望,也没辜负岳峰的遗志。

    nbsp他将图贴在胸口,能感觉到薄麻纸的微凉,却像触到了边军将士的体温nbsp——nbsp宣府卫的骑兵正在练nbsp“鸳鸯阵”,京师的新兵正在练nbsp“长枪阵”,谢渊在教新兵握枪,岳谦在巡视骑兵营,秦飞在南京护着粮饷,这些画面在他脑海里渐渐清晰,让他想起自己当年的誓言:“要护大吴百姓,要守大吴江山”,如今虽然困在南宫,却仍能通过这张图,感受到大吴的脉搏,感受到忠良的力量。

    nbsp夜幕降临,殿内的烛火被点亮,昏黄的光映在《大吴祖制录》上。萧桓从夹层里抽出操练图,放在烛火下,仔细看着图上的每一个细节,生怕漏了什么。忽然,他发现图上骑兵营的nbsp“岳”nbsp字纹旁,还画着一个小小的nbsp“星”nbsp形标记nbsp——nbsp那是元兴帝时nbsp“靖难军”nbsp的标记,岳峰当年就是靖难军的将领,岳谦沿用这个标记,是为了提醒边军nbsp“勿忘祖训,勿忘忠勇”。

    nbsp萧桓的眼眶微微发热,他想起元兴帝nbsp“靖难守边”nbsp的事迹,想起永熙帝nbsp“护民安邦”nbsp的遗训,想起谢渊的血书、秦飞的密信、岳谦的部阵,这些都像珍珠一样,串联起大吴的历史,也串联起nbsp“忠良相承”nbsp的信念。他对着烛火,轻声道:“列祖列宗在上,儿臣定能等到北伐胜利,归京护好大吴的江山,不负你们的嘱托,不负忠良的期盼。”

    nbsp夜深了,萧桓将操练图重新藏进《大吴祖制录》的夹层里,放在枕边。他躺在床上,手轻轻搭在书上,能感觉到图纸的存在,像握着一份沉甸甸的希望。梦中仿佛看到北伐的场景:谢渊率步兵列nbsp“长枪阵”,挡住瓦剌的骑兵;岳谦率骑兵用nbsp“鸳鸯阵”,绕到瓦剌后方;秦飞率玄夜卫死士,袭扰瓦剌粮道;瓦剌军节节败退,最后投降;他坐在奉天殿里,谢渊、秦飞、岳谦站在殿下,手里捧着庆功酒,说nbsp“上皇,北伐胜利了,大吴安稳了”。

    nbsp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缝,落在枕边的书上。萧桓醒来时,嘴角还带着笑意,他摸了摸《大吴祖制录》的夹层,操练图还在,希望也还在。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北方的天际,那里是京师的方向,是北伐的方向,也是他归京的方向。他在心中默念:“秦飞、谢渊、岳谦,朕在南宫等着你们的捷报,等着共饮庆功酒的那一天。”

    nbsp片尾

    nbsp南宫的晨光渐渐亮了,殿内的烛火还剩最后一点火星,《大吴祖制录》放在枕边,夹层里的操练图像一颗定心丸,让萧桓一夜安睡。他走到案前,拿起笔,在一张白宣纸上写下回信:“朕览图知边军渐强,甚慰;李嵩党羽虽仍阻挠,然忠良在,社稷安;朕在南宫谨候捷报,待北伐胜利,共饮庆功酒,共护大吴百姓。”

    nbsp将回信折好,藏在一支旧笔的笔杆里,这是他与秦飞约定的传递方式nbsp——nbsp待小吏来取nbsp“城墙修补图”nbsp时,便将笔一并带回。萧桓握着笔,指尖触到笔杆里的回信,心中满是坚定:这封信,不仅是他的期盼,也是对忠良的回应;这张图,不仅是军情的传递,也是大吴中兴的希望。

    nbsp窗外的晨雾渐渐散去,露出湛蓝的天空,萧桓望着北方,仿佛能看到边军操练的场景,能听到将士们的喊杀声,能闻到庆功酒的醇香nbsp——nbsp那一天,不会太远了。

    nbsp卷尾语

    nbsp大吴太上皇南宫接密信半日,非仅nbsp“览一图、读一言”nbsp之事,实为nbsp“明军情、坚信念、联忠良”nbsp的关键转折。从晨雾中接密信的惊险,到展图见军容的欣慰;从读附言感忠勇的触动,到忆奸佞阻扰的愤懑;从藏图于祖制录的珍视,到梦北伐庆功的期盼,萧桓之心路,映照着大吴危局下nbsp“忠良与皇室隐秘联动”nbsp的重要性nbsp——nbsp秦飞以图为媒,传递的不仅是军情,更是nbsp“君臣同心”nbsp的信念;萧桓以藏为念,守护的不仅是图纸,更是nbsp“社稷可安”nbsp的希望。

    nbsp此密信之事,有三重意义:其一,通军情,证北伐可行nbsp——nbsp边军三万新兵、五千旧部已练成,粮饷已到位,为后续北伐奠定基础;其二,联忠良,显君臣默契nbsp——nbsp秦飞藏图于修补图夹层,萧桓识图中隐藏信息,无需多言便懂彼此深意,补nbsp“忠良与皇室相知”nbsp的历史闭环;其三,破奸佞,彰忠勇之韧nbsp——nbsp李嵩党羽严查玄夜卫、克扣南宫用度,却挡不住密信传递、挡不住边军操练,显奸佞之谋终难得逞。

    nbsp然危局仍在:李嵩党羽未除,仍在暗中阻挠北伐;瓦剌虽退,仍窥北境;南宫与外界联系仍受限制。然密信传递的意义,已远超nbsp“军情沟通”——nbsp它让困厄中的萧桓见了希望,让奋战中的忠良知有后盾,让天下百姓晓有盼头。待北伐号角吹响之日,便是这张操练图从nbsp“隐秘军情”nbsp变为nbsp“中兴见证”nbsp之时,便是nbsp“待上皇归,共饮庆功酒”nbsp的约定成真之日。

    喜欢。

第670章 忠将潜通肺腑音,亲信甘担斧钺险[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