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40章 振持秘钥指幽径,飞率忠卒护圣镳[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三更的梆子声刚响过,东华门内偏殿的地面被兵士们撬开。青石铺就的地面下,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洞口,深丈五,壁上的青石因常年潮湿而泛着青黑色。王振从袖中取出一把鎏金钥匙,钥匙柄上刻着nbsp“东华秘道”nbsp四字,插入铁门锁孔,“吱呀”nbsp一声,铁门缓缓打开,一股带着霉味的潮湿气息扑面而来,呛得人忍不住咳嗽。

    nbsp“前队跟我来!”nbsp前队领队举着牛油灯,灯外罩着黑布,只漏出一点微弱的光。他率先跳入秘道,兵士们紧随其后,脚步声在秘道里回荡,显得格外清晰。萧桓与王振随后而下,秦飞率后队兵士殿后,每走一步,都要仔细确认脚下的青石是否稳固。

    nbsp谢渊站在洞口旁,望着萧桓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黑暗中,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他轻声道:“陛下,臣在安定门等您回来。”nbsp说完,命兵士们把地面重新铺好,只留两名兵士守在旁侧,一旦有瓦剌兵靠近,就立刻封死洞口。

    nbsp秘道内水声nbsp“滴答”nbsp作响,青石墙上凝结的水珠顺着壁面往下淌,落在地上的积水里,溅起细小的涟漪。前队兵士举着灯,用刀鞘拨开地上的碎石和枯枝nbsp——nbsp那些枯枝是百年前秘道启用时留下的,如今早已干透,一碰就碎。王振走在萧桓身侧,不时从袖中掏出图纸,借着微弱的灯光比对壁上的标记:“陛下,再走半里就是通风口,那里能透透气,咱们可以歇口气再走。”

    nbsp萧桓刚要点头,突然听到前方传来nbsp“嗡”nbsp的一声nbsp——nbsp是弓弦拉动的声音!“小心!”nbsp前队领队嘶吼着扑过来,用自己的后背挡住了萧桓。一支箭nbsp“噗”nbsp地穿透他的甲胄,箭镞从胸前穿出,带着暗红的血。领队闷哼一声,倒在地上,临死前还伸手抓住萧桓的衣角,含糊地说:“陛下……nbsp快走……”

    nbsp“有伏兵!”nbsp秦飞怒吼着下令,“熄灯!”nbsp兵士们立刻吹灭牛油灯,秘道内瞬间陷入漆黑。瓦剌兵的嘶吼声从前方传来,紧接着,火光突然亮起nbsp——nbsp百名胡兵举着弯刀、短铳,堵在秘道中间,为首的将领脸上带着狞笑:“萧桓小儿,早就知道你会走这条路!”

    nbsp萧桓拔出玉柄剑,剑光在火光下映亮了他的脸,眼底没有半分惧色:“秦飞,率后队挡住退路,别让他们把咱们困死在这里!前队跟朕冲!”

    nbsp“是!”nbsp秦飞率后队兵士转身,与后方涌来的瓦剌兵厮杀。短兵相接的nbsp“铿锵”nbsp声、兵士的嘶吼声、刀剑入肉的nbsp“噗嗤”nbsp声交织在一起,秘道里的空气很快弥漫开血腥味。一名瓦剌兵举着短铳对准萧桓,王振突然扑上前,用自己的肩甲挡住了铳口nbsp的一声,铳弹打在甲片上,甲片碎裂,鲜血瞬间渗出,染红了他的监袍。

    nbsp“王伴伴!”nbsp萧桓急忙扶住他,见他脸色惨白,却仍咬着牙,忙道,“你伤得重,先歇着!”

    nbsp“奴婢没事……”nbsp王振摇摇头,从腰间拔出短刀,挣扎着站到萧桓身侧,“陛下快走,别管奴婢!”

    nbsp前队兵士们死战不退,有的兵士断了右臂,就用左手握刀;有的身中数箭,却仍死死抱住瓦剌兵的腿,不让他们靠近萧桓。“陛下,通风口到了!”nbsp一名兵士指着前方的方形洞口,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nbsp——nbsp他的喉咙被瓦剌兵的刀划了一道口子,说话时带着血沫。

    nbsp萧桓刚要迈步,三名瓦剌兵突然扑来,为首的将领举刀劈向他的头顶。一名兵士猛地冲过来,用身体挡住了这一刀,刀刃穿透他的胸膛,兵士回头望着萧桓,眼里满是恳求:“陛下……nbsp一定要……nbsp解京围……”

    nbsp萧桓的眼眶瞬间红了,他挥剑斩了那名将领,剑上的血溅到脸上,滚烫的。“跟朕冲出去!”nbsp他嘶吼着,率剩余兵士冲向通风口。

    nbsp刚冲出通风口,冷风就裹着雪粒扑面而来。萧桓抬头一看,心瞬间沉了下去nbsp——nbsp潞河驿旁,瓦剌骑卒黑压压围了一圈,少说也有千余人,手里的弯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陛下,咱们被围了!”nbsp一名兵士嘶吼着,与其他兵士组成人墙,挡在萧桓身前。

    nbsp瓦剌将领举着马鞭,指着萧桓狂笑:“萧桓,这下看你往哪跑!”

    nbsp萧桓握紧玉柄剑,正欲下令死战,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马蹄声nbsp——“是援军!”nbsp一名兵士指着夜空,只见红色的烟火在黑暗中升起,那是玄夜卫的遇伏信号!

    nbsp岳谦的援军来得很快,三万骑卒像潮水般冲向瓦剌兵,箭如雨下。瓦剌兵腹背受敌,阵脚大乱,有的甚至丢下兵器就跑。萧桓趁机率兵士冲出去,与岳谦汇合。岳谦翻身下马,膝盖nbsp“噗”nbsp地跪在地上,声音带着愧疚:“陛下,臣来迟了!”

    nbsp“不迟!”nbsp萧桓扶起他,目光扫过身边的兵士nbsp——nbsp八百人,如今只剩三百余,个个带伤,有的兵士甚至拄着断刀才能站稳,甲胄上的血污早已结成硬痂。他喉结滚动了一下,强忍着悲痛道:“快,回师京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黎明时分,援军抵达京师近郊。安定门方向,火箭划破夜空,鼓声震耳欲聋nbsp——nbsp谢渊的佯攻正烈,瓦剌兵果然被牵制在那里,东华门的防守格外空虚nbsp萧桓下令,三万骑卒像黑色的潮水,涌向东华门。京营卒们在城楼上看到援军,士气大振,纷纷打开城门,与援军夹击瓦剌。

    nbsp也先在营帐里听闻萧桓突围成功,援军已到,气得把案上的酒壶摔在地上。他知道,京围再也解不了了,再耗下去,自己的四万骑只会被全歼nbsp他咬着牙下令,瓦剌兵如丧家之犬,狼狈地往北方逃去。

    nbsp京师的城门打开,百姓们涌到街上,手里捧着香烛和热馒头。有的老人跪在地上,对着萧桓的銮驾磕头;有的孩子举着馒头,递到兵士面前。萧桓坐在马上,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一热nbsp——nbsp这就是他和兵士们拼命守护的百姓,值得。

    nbsp回到皇城,萧桓没顾上歇息,立刻召谢渊、秦飞、王振至偏殿。秦飞躬身禀报,声音带着哽咽:“陛下,此次突围,三百余兵士战死,前队的兵士……nbsp大多是为了护驾,才死的。”

    nbsp萧桓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案面,眼底满是痛惜:“传朕旨意,所有战死的兵士,都追赠为九品义士,葬在忠烈陵,春秋两季,由礼部派官致祭;前队领队和那些护驾身死的兵士,追赠为正七品玄夜卫校尉,他们的家属,免徭役二十年,赏银五十两。”

    nbsp“臣遵旨。”nbsp谢渊躬身应道,又看向王振,“王振公公此次献策护驾,立下大功,也该赏。”

    nbsp王振忙躬身推辞:“奴婢只是做了分内的事,不敢求赏。”

    nbsp“有功就该赏。”nbsp萧桓看着他,语气郑重,“升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正三品,秘档还是由你掌,秘道的钥匙,今后你和朕各持一把。”

    nbsp王振闻言,“噗通”nbsp一声跪在地上,声音带着颤抖:“奴婢谢陛下恩典,这辈子都给陛下效力,绝无二心!”

    nbsp后续几日,萧桓命谢渊重修东华门秘道,用玄铁做了新锁,派玄夜卫兵士日夜守卫;命秦飞彻查京师里的瓦剌细作,凡是查到的,一律斩于闹市,曝尸三日,以儆效尤。京师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街头巷尾,百姓们都在说:“陛下带着兵士走秘道找援军,硬是把京师救下来了!”

    nbsp忠烈陵的安葬仪式上,萧桓亲自为战死兵士上香。他站在nbsp“东华突围忠烈之墓”nbsp的墓碑前,手里捧着一杯酒,缓缓洒在地上:“弟兄们,京围解了,大吴安了,你们可以安心了。”

    nbsp谢渊、秦飞、王振站在他身后,望着墓碑,心里都清楚nbsp——nbsp这次能破局,靠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是帝王的决断、太监的忠谋、将领的死战、大臣的固守,是君臣同心,才守住了这大吴江山。

    nbsp片尾

    nbsp萧桓命谢渊率师北伐,秦飞为副将,率十万大军直捣漠北。瓦剌因京师之败,士气大减,又无细作内应,被北伐军大败,也先率残部远遁,九边重镇尽数收复。

    nbsp北伐胜利后,萧桓在太庙告祭列祖,将东华突围的故事刻入nbsp“忠烈碑”,供后人铭记。王振仍掌司礼监,不涉军政,只守秘档;秦飞继续掌玄夜卫,严查细作,京师治安日好;谢渊则主持九边防务,加固城防,边地百姓再无胡骑之扰。

    nbsp萧桓再至东华门,望着重修的秘道入口,王振随侍在侧,谢渊、秦飞陪同。“当年若不是你们,朕恐怕已葬于瓦剌之手。”nbsp萧桓笑道。

    nbsp谢渊躬身:“陛下英明,臣等只是尽忠。”

    nbsp秦飞道:“战死的弟兄们若知今日太平,也会安心。”

    nbsp王振道:“秘道如今坚固,陛下再无后顾之忧。”

    nbsp夕阳下,东华门城楼泛着暖光,远处炊烟袅袅,百姓安乐nbsp——nbsp这便是三百忠魂用生命换来的太平,也是君臣同心守护的大吴江山。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帝夜出东华秘道,联援军解京围,追赠战死亲卫,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九年春,北伐破瓦剌,复九边。史臣曰:‘桓之东华突围,非独恃秘道之险,实赖王振之忠、谢渊之守、秦飞之勇,四者共济,方转危为安,此乃大吴君臣同心之效。”

    nbsp《大吴史?列传第四十?东华突围忠烈传》载:“瓦剌围京,帝率八百亲卫夜出秘道,三百余卒战死,皆追赠九品义士,葬忠烈陵,祀忠勇祠。史臣曰:‘诸卒虽位微,却怀忠君报国之心,以身护帝,死而不悔,此乃大吴之脊梁也。”

    nbsp《大吴史?宦官传?王振传》载:“王振,献东华秘道策,助帝突围,升司礼监掌印太监,正三品,恭谨守职,不涉军政,卒于德佑二十三年,帝赐葬皇陵侧,曰‘忠监墓。”

    nbsp《大吴史?舆服志?皇城》载:“东华门秘道,神武帝神武三年修,帝突围后重修,设玄铁锁,由帝与司礼监掌钥,玄夜卫守卫,编入《大吴会典》,为皇城防务规制。”

    喜欢。

第640章 振持秘钥指幽径,飞率忠卒护圣镳[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