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24章 宫女闻之请赴前,蛾眉不画换戎衫[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br/>    nbsp回宫时已近暮色,一百名宫女踏着残阳余晖走进宫门,粗布短褂上还沾着城垣的尘土与未干的水渍,有的袖口磨破了边,有的裤脚沾着泥点,却没人露出疲惫之态nbsp——nbsp春桃怀里揣着赵老栓塞给她的晒干的野枣,苏瑾袖中藏着王小二雕的nbsp“忠勇”nbsp木牌,还有宫女把伤卒递的粗陶小杯小心翼翼捧在手里,这些带着前线温度的小物件,比任何珍宝都让她们珍视。

    nbsp尚宫局的女官早已在宫道旁等候,见她们回来,赶紧迎上前:“姑娘们可算回来了,皇后娘娘在坤宁宫等着呢,还让小厨房备了热粥和馒头。”nbsp宫女们闻言,脚步都轻快了几分,一路说说笑笑往坤宁宫去,宫道旁的宫灯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映着她们带笑的脸庞,冲淡了连日来的辛劳。

    nbsp坤宁宫的殿门虚掩着,殿内没有往日的繁复陈设nbsp——nbsp原本供着的玉瓶里插着的不是名贵的牡丹,而是几枝从西直门城外采来的野菊,花瓣上还带着露水;案上摆着的也不是精致的点心,而是一碟碟温热的栗子,是皇后特意让人煮的,说nbsp“给姑娘们补补力气”。皇后周氏坐在铺着素色锦垫的椅上,见宫女们进来,立刻起身,目光扫过她们磨破的鞋尖、泛红的手掌,眼底满是疼惜。

    nbsp“快坐下,都累坏了吧?”nbsp皇后招手让她们在殿中坐定,亲自拿起案上的粗瓷碗,给苏瑾递了一碗热粥,“这粥里加了小米和红豆,你们在前线没吃好,多喝点。”nbsp苏瑾双手接过碗,粥的暖意透过瓷碗传到掌心,她低头喝了一口,小米的香甜混着红豆的绵软,顺着喉咙滑进胃里,竟比宫里平日里喝的燕窝粥还要暖。

    nbsp“娘娘,我们不累!”nbsp春桃放下粥碗,忍不住开口,声音里带着雀跃,“西直门的弟兄们都可好了,我们送水的时候,他们都让我们躲在后面,还分给我们干粮呢!赵老栓大叔还给我讲他守宣府的故事,说以后要教我认烽火台的信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皇后听得笑了,伸手轻轻摸了摸春桃的头:“你们都是好孩子,有你们这样的勇气和心意,是大吴的福气。林女官都跟我说了nbsp——nbsp苏瑾你连夜缝了二十多个布条,给断了臂的王小二换药时,怕他疼,还轻声给他讲宫里的花开了;春桃你怕老卒们想家,就给他们唱家乡的小调,有的卒子听着听着就哭了,说想起家里的娘了。”

    nbsp苏瑾闻言,脸颊微微泛红,赶紧低下头:“娘娘,这都是我们该做的,比起弟兄们在前线流血,我们做的这点事不算什么。”

    nbsp“怎么不算?”nbsp皇后语气郑重起来,目光扫过殿内所有宫女,“士卒们在城楼上拼杀,最盼的就是有人记挂着他们。你们送的不是水,是慰藉;裹的不是伤,是心意。本宫已经奏请陛下,给你们论功行赏nbsp——nbsp苏瑾、春桃,还有其他八位在前线最出力的姑娘,各赏银五两,用素色锦囊装着,你们可以留着贴补家用,或是给家里捎去;其余的姑娘,各赏银二两,也是陛下的心意。”

    nbsp话音刚落,殿外的太监就捧着托盘走进来,每个托盘上都放着绣着nbsp“助军”nbsp二字的锦囊,银子的分量透过锦囊都能摸得真切。宫女们纷纷起身谢恩,有几个年纪小的宫女,捧着锦囊,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nbsp——nbsp她们大多是贫苦人家出身,进宫后难得有机会得到这样的认可,更难得的是,这份赏赐背后,是朝廷对她们nbsp“女子也能助军”nbsp的肯定。

    nbsp“还有一件事,”nbsp皇后又道,语气里满是温和,“本宫跟陛下求了特许,以后你们若想探望西直门的伤卒,随时都可以去,尚宫局会给你们备好车马和伤药,绝不会有人阻拦。”

    nbsp“真的吗?”nbsp春桃眼睛一亮,立刻问道,“那我们下次去,能不能给赵大叔带些治箭伤的金疮药?他说伤口有时候会痒,医官说多敷些好药能好得快。”

    nbsp“当然可以,”nbsp皇后笑着点头,转头对林女官说,“你记着,以后宫女们去探望伤卒,所需的伤药、干粮,都从尚宫局的公用物资里出,若是不够,就跟工部说,让他们优先供给。还有,她们的鞋子磨破了,让针线房赶紧做几双结实的布鞋,鞋底要纳得厚些,免得路上硌脚。”

    nbsp苏瑾捧着锦囊,指尖轻轻摩挲着里面的银子,又摸了摸袖中的nbsp“忠勇”nbsp木牌,心里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流。她进宫三年,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个伺候人的宫女,一辈子都只能困在深宫的方寸之地,可这次去西直门,她才明白,不管是在深宫还是在前线,只要有一颗为国出力的心,女子也能有自己的价值。她抬起头,看着皇后温和的面容,又看了看身边满脸激动的姐妹们,忽然觉得,那城楼上的寒风、挑水时磨出的茧子,都值了。

    nbsp宫女们谢恩后,皇后又留她们吃了晚饭,叮嘱她们回去好好歇息,明日不用当值。离开坤宁宫时,夜色已深,宫灯的光映着她们的身影,春桃拉着苏瑾的手,小声说:“苏姐姐,我们后天就去看赵大叔和王大哥好不好?我把家里捎来的腌菜带上,他们肯定爱吃。”

    nbsp苏瑾笑着点头:“好啊,我把王小二送的木牌带上,告诉他我们拿到赏赐了,让他放心养伤。”

    nbsp其他宫女也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着要带的东西nbsp——nbsp有的说要带自己绣的帕子,有的说要带小厨房做的饼干,还有的说要学几个新的小调,唱给伤卒们听。她们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期待,在寂静的宫道里轻轻回荡,像一束束微弱却坚定的光,照亮了国难之际的深宫,也照亮了大吴君臣同心、共渡难关的前路。

    nbsp次日清晨,苏瑾刚起床,就见针线房的女官送来一双新布鞋,鞋底纳得厚厚的,鞋面上还绣着简单的兰草纹nbsp——nbsp是皇后特意让人做的。她捧着布鞋,心里暖暖的,忍不住想起西直门城楼上,王小二接过水时说的那句nbsp“姑娘辛苦了”,想起赵老栓讲烽火台时眼里的光,想起谢太保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时坚定的背影。她知道,这份情谊,这份认可,会一直记在她心里,以后若是再有国难,她还会像这次一样,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守护大吴的江山,出一份力

    nbsp片尾

    nbsp西直门的伤卒们痊愈那日,天刚蒙蒙亮,城楼下就挤满了收拾行装的身影。赵老栓换上了新缝的粗布军装,右腿的箭伤虽仍留着疤痕,却已能正常行走,他怀里揣着一包从城外采来的干野菊nbsp——nbsp是春桃说过喜欢的,又用木片雕了个小小的烽火台模型,想送给那个总爱听他讲守边故事的姑娘。王小二的左臂虽不能再提重物,却练会了用右手雕刻,他把那个刻着nbsp“忠勇”nbsp的木牌又细细打磨了一遍,还新雕了一朵小小的兰草,系在木牌上,想着苏瑾定会喜欢。

    nbsp“赵大叔,您说苏姑娘和春姑娘会不会在宫门等咱们啊?”nbsp王小二有些紧张,右手紧紧攥着木牌,指腹蹭过光滑的木面。赵老栓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放心,咱们守了西直门,救了京师,姑娘们盼着咱们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一行二十余名痊愈的士卒,在亲卫队长李虎的带领下,往皇宫方向去。路上的百姓见了他们,纷纷让开道路,有的还递上自家做的馒头、咸菜,嘴里说着nbsp“谢谢将士们”。士卒们拱手道谢,心里满是暖意nbsp——nbsp这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认可,比任何赏赐都珍贵。

    nbsp到了宫门,远远就看见苏瑾、春桃和几名宫女站在宫道旁,手里捧着用布包好的东西。春桃一眼就看见赵老栓,挥手喊道:“赵大叔!王大哥!”nbsp赵老栓快步上前,把干野菊和烽火台模型递给春桃:“姑娘,这野菊是城外采的,晒干了泡水喝败火;这烽火台,是按宣府的样子雕的,给你留个念想。”nbsp春桃接过东西,眼眶泛红,赶紧从布包里拿出一双新布鞋:“赵大叔,这是我连夜做的,鞋底纳了二十层布,穿着结实,您守城门时别硌着脚。”

    nbsp王小二则走到苏瑾面前,有些不好意思地递上木牌:“苏姑娘,我……nbsp我又雕了朵兰草,加在木牌上,您别嫌弃。”nbsp苏瑾接过木牌,指尖拂过细腻的兰草纹路,心里暖暖的:“王大哥,我很喜欢,这是我收到最好的礼物。”nbsp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一小罐金疮药:“这是太医院给的上好金疮药,您左臂的伤要是疼,就抹一点,记得别碰水。”

    nbsp宫门的侍卫见了这一幕,都露出了笑容,没人上前阻拦nbsp——nbsp他们早就听说了宫女们赴西直门助军的事,心里满是敬佩。士卒们和宫女们站在宫道旁,聊着前线的事,说着以后的打算,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直到宫门禁闭的时辰快到了,士卒们才依依不舍地告别,赵老栓边走边回头:“春姑娘,下次我们休沐,再来看你!”nbsp春桃笑着点头:“好!我给你们做馒头吃!”

    nbsp数月后,瓦剌使者带着议和的文书来到京师。萧桓命谢渊陪同使者参观西直门,向他展示京师的防务。使者站在城楼上,看着修缮一新的城垣、整齐排列的火炮,又听谢渊讲述西直门之战的经过nbsp——nbsp从孙乾殉国、士卒死战,到皇后捐饰、宫女送水,每一个细节都听得他神色凝重。

    nbsp当听到nbsp“百名宫女登城送水,日送三百桶,助医官裹伤,伤卒感泣”nbsp时,使者停下脚步,伸手摩挲着腰间的佩刀,沉默了良久。他曾以为大吴只是有谢渊这样的忠勇之臣,却没想到后宫的女子也能如此勇敢,百姓也能如此同心。“谢太保,”nbsp使者转头看向谢渊,语气带着敬畏,“大吴不仅有铁血将士,还有贤德后妃、勇敢女子,上下同心,此等国家,岂可逆?瓦剌愿与大吴永结盟好,永不犯境。”

    nbsp谢渊看着使者真诚的眼神,知道这不仅是对大吴军力的认可,更是对大吴民心的敬畏。他躬身道:“使者所言极是,两国和平,百姓之福也。”

    nbsp议和之事定后,谢渊即刻入宫,向萧桓奏请设立nbsp“后宫助军督查员”。他跪在御书房的地上,手里捧着奏疏,语气恳切:“陛下,西直门之战,后宫助军功不可没,然周瑞贪私、王振阻挠之事,亦暴露出后宫助军无制度约束之弊。臣请设‘后宫助军督查员,从六品,隶尚宫局,专司后宫助军物资的核验、调度,及助军事宜的协调,防止再出现贪私、阻挠之事,让后宫助军成为大吴危难时的常力。”

    nbsp萧桓接过奏疏,仔细翻看,想起皇后捐饰时的坚定、宫女们赴城时的勇敢,又想起周瑞、王振的贪私弄权,深以为然。他放下奏疏,对谢渊道:“太保所言极是,后宫助军非一时之举,当有制度保障。尚宫局林女官此前统筹宫女赴城,公正可靠,就让她兼任此职,赐印信一枚,凡后宫助军事宜,皆需她核验签字,方可施行。”

    nbsp谢渊谢恩起身,心里松了口气nbsp——nbsp他知道,这个职位的设立,不仅能保障后宫助军的顺利进行,更能让更多后宫女子有机会为国家出力,让nbsp“巾帼助军”nbsp成为大吴的一段佳话。

    nbsp几日后,萧桓下旨,正式设立nbsp“后宫助军督查员”,命林女官兼任,赐从六品官服、银印一枚。林女官接旨时,跪在坤宁宫的地上,眼泪掉了下来nbsp——nbsp她知道,这不仅是对她的认可,更是对所有后宫女子的认可。皇后扶起她,语气温和:“林女官,往后后宫助军之事,就劳你多费心了,莫负陛下与百姓的期望。”nbsp林女官躬身道:“娘娘放心,奴婢定当尽心尽责,不让贪私之徒有机可乘,不让助军之人寒心。”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后妃传?周皇后传》载:“德佑七年,西直门危,胡骑压境,士卒缺水粮。后周氏召贵妃以下诸妃嫔,尽解佩环首饰nbsp——nbsp永熙帝所赐玉镯一对、金步摇一双,皆先帝遗珍,后毫不吝惜,命尚宫局交户部变现,得黄金百两、白银五百两,购粮五千石、水千桶,送赴西城。宫女百人请赴城助战,司礼监王振阻之,后力排众议,奏请帝许之,复命林女官护其行。帝赞曰:‘后之贤,堪比汉之明德、唐之长孙,后宫助军,实乃社稷之幸、百姓之福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大吴史?列女传?西直门助战宫女传》载:“苏瑾、春桃等百人,皆尚宫局宫女,年十有五至二十不等。西直门之战后,闻士卒缺水、伤卒无布裹伤,乃联名请行,赴城送水裹伤。瑾连夜缝布条二十余,为断臂卒王小二换药,轻声慰之;桃为老卒赵老栓唱家乡小调,解其思乡之苦。历三日夜,未尝稍歇,鞋破掌裂,终无一人退。伤卒感其德,多有泣者,曰:‘此等女子,胜似亲人也!史臣曰:‘女子虽弱,怀家国之心则刚。瑾、桃之流,无官爵之尊,无甲胄之护,却以弱躯赴险,以善念慰忠魂,其忠勇可照青史,其美名可传千古!”

    nbsp《玄夜卫档?后宫助战录》补:“周瑞(原工部侍郎)欲压低首饰估值,私吞差价二十两;王振(原司礼监秉笔太监)受瑞贿金十两,阻宫女赴城,皆为秦飞(玄夜卫北司指挥使)侦得,罪证存档于玄夜卫诏狱库,帝命‘示警百官,永为戒鉴。后宫助军督查员之设,自德佑七年始,历永熙、泰昌、元兴诸帝,未敢废。泰昌三年,宣府告警,林女官(时已升尚宫局左尚宫,仍兼督查员)率后宫宫女捐布千匹、药百箱,由督查员核验调度,三日内送达宣府,边军感奋,遂破鞑靼。史载:‘督查员之设,使后宫助军有制可依、有章可循,非独助一时之危,实乃固国之基也。”

    nbsp西直门边战血殷,后宫闻之尽解环。皇后捐镯纾国难,贵妃脱钏助军还。宫女请行遭阻挠,谢公执义破重关。登城送水裹伤卒,蛾眉不让丈夫颜。贪吏弄权终遭劾,忠良同心护河山。至今传此巾帼事,犹令男儿泪潸潸。

    喜欢。

第624章 宫女闻之请赴前,蛾眉不画换戎衫[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