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若职掌不明,贪墨成风,则邦本摇矣[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考核结果需公示于nbsp39;nbsp风宪榜nbsp39;,让百姓监督。34;nbsp这榜后来立在长安街,每月更新,贪官的名字用红笔圈出,比刑场的斩令更让官员胆寒。
nbsp翰林院编修突然提出:34;新制过严,恐伤官员积极性。34;nbsp谢渊冷笑:34;伤积极性,总比伤民心好!34;nbsp他甩出许显案中受害边军的血书,34;这些士兵的命,难道不比官员的积极性金贵?34;nbsp编修顿时语塞,殿内再无反对之声。
nbsp新堂官在三司衙署正堂设nbsp34;会签案34;,案上置三枚铜签:刑部nbsp34;验34;nbsp字签、户部nbsp34;核34;nbsp字签、大理寺nbsp34;审34;nbsp字签,凡盐马事务,需三签齐用方可生效。案旁立着谢渊的《风宪要略》,其中nbsp34;防弊十法34;nbsp详细记载如何识别伪造的马印、涂改的账册、私刻的印章nbsp——
nbsp34;马印之伪,观其铁砂;账册之改,验其纸纹;印章之私,查其刀痕。三者互证,奸佞难藏。34;nbsp这是用王林案、三虎案的鲜血换来的经验,被新官们奉为圭臬。
nbsp周宗在刑部设nbsp34;冤狱厅34;,允许边军直接投递诉状,绕过地方官。开张首日就收到百余份诉状,其中三份直指代王旧部nbsp34;强占盐引34;。赵毅的大理寺则设nbsp34;三司会审34;nbsp制度,每月十五开庭,允许百姓旁听nbsp——nbsp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是最好的防腐剂。
nbsp太仆寺接管马政后,第一桩事就是重铸马印。新印由涿州官矿的纯铁铸就,印面刻nbsp34;钦验34;nbsp二字,边缘铸着极小的编号,与太仆寺的《马籍册》一一对应。验马官需每日记录马的齿龄、毛色、疾状,三个月一报,隐瞒者以渎职论。
nbsp萧枫的铁骑换发新马时,赵毅亲自验印,发现三匹战马的编号与《马籍册》不符nbsp——nbsp竟是代王旧部偷偷混入的瓦剌马。他当即下令斩杀战马,将牵马的校尉押入诏狱,消息传到九边,再无人敢私换战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太仆寺卿在《马政疏》中写道:34;马者,边军之足;印者,国法之信。足不健则边不稳,信不立则法不行。34;nbsp这道疏被德佑帝批在屏风上,时刻警醒群臣。
nbsp大同卫的nbsp34;验马司34;nbsp门前,新立的石碑刻着nbsp34;盐马交易,三验而后行34;。第一验是太仆寺的nbsp34;马印对册34;,第二验是户部的nbsp34;盐引核号34;,第三验是玄夜卫的nbsp34;铁砂验真34;。老边军李铁柱捧着新盐引,指腹抚过上面的水印,突然老泪纵横:34;三十年了,终于能领到不掺砂的盐了!34;
nbsp他的儿子十年前因领不到足额盐,在寒冬冻掉了脚趾。如今验马司的盐引,每引都用桑皮纸封装,封条上的nbsp34;验34;nbsp字由三人共同签名,撕开时会留下独特的齿痕,以防私拆。
nbsp边民们在验马司旁搭起茶棚,专为验盐引的官员士兵送水。茶棚的柱子上,贴着林缚写的《盐引歌》:34;一引盐,十斤铁,掺砂者,天不赦;一验真,万民悦,守边者,心似铁。34;
nbsp玄夜卫在大同马市搜出最后一批飞鹰纹马印时,代王的旧部正准备将其熔铸成农具。校尉张勇的供词撕开了最后的黑幕:34;代王曾说,只要马印在,就算改了制,也能暗度陈仓。34;nbsp这些马印最终被投入熔炉,铸成验马司的铁砧nbsp——nbsp用罪恶的铁器,敲打正义的印记。
nbsp谢渊巡视马市时,看到瓦剌使者正按新制验马,他们的战马虽仍打着旧印,却在验马司的册子上如实登记。使者的翻译低声说:34;大吴的新制,比飞鹰厂的承诺可信。34;nbsp这或许是对改革最好的评价。
nbsp代王萧灼被废为庶人后,宗人府的堂官被全部撤换。新宗人府令是谢渊举荐的吏部侍郎,此人曾弹劾襄王nbsp34;私占盐田34;,铁面无私。他上任首日就焚毁了宗人府的nbsp34;庇护册34;——nbsp那上面记着历代宗室的违法行为及掩盖手段。
nbsp《宗人府新则》规定:34;宗室涉盐马案者,与庶民同罪,不得请旨减罚。34;nbsp德佑帝还特批nbsp34;宗室勋贵不得担任盐司、马政官34;,彻底切断他们干预盐马的途径。
nbsp一位老宗室在府门前哭道:34;我家世代忠良,怎能与代王同罪?34;nbsp谢渊的回应掷地有声:34;国法面前,忠良与奸佞,只论行为,不论血统。34;
nbsp太皇太后的娘家被抄没的资产清单,在朝堂上公示时,金珠玉器的数目让百官咋舌。其中nbsp34;涿州铁矿股份34;nbsp一项,恰与王林私矿的股权吻合nbsp——nbsp这才是太皇太后屡屡干预盐马案的真正原因。
nbsp德佑帝将这些资产分发给九边军屯,每卫都收到nbsp34;太皇太后助饷银34;,银锭上刻着nbsp34;罪银34;nbsp二字。萧枫在大同卫的军帐里,看着士兵们用这些银买种子,突然对谢渊说:34;这比杀了她还解气nbsp——nbsp让她的钱,去养她曾背叛的边军。34;
nbsp太皇太后在慈宁宫的佛堂里,对着观音像喃喃自语:34;终究是老了;nbsp她的佛珠断了线,散落的珠子里,滚出一枚飞鹰纹的玉扣nbsp——nbsp那是冯指挥使早年所献,如今成了再也藏不住的罪证。
nbsp京城的nbsp34;风宪报34;nbsp每日报道改革进展,报上的nbsp34;宗室罪案34;nbsp专栏,详细披露代王、太皇太后娘家的罪行,配着画师绘制的nbsp34;盐马舞弊图34;。百姓们争相传阅,街头巷尾的评话人将三虎案编成故事,其中nbsp34;谢渊面斥代王34;nbsp一段,每次都赢得满堂喝彩。
nbsp吏部尚书在早朝时感叹:34;民心向背,竟在一纸之变。34;nbsp谢渊却摇头:34;不是纸变,是法变。法公,则民心聚;法私,则民心散。34;nbsp这话被记在《德佑实录》里,成为后世评价这场改革的定论。
nbsp被罢黜的旧官在暗处串联,散布流言说nbsp34;新制过严,边军将哗变34;。他们甚至伪造萧枫的《请罢新制疏》,试图挑起边军与朝廷的矛盾。谢渊让人将真疏公之于众,疏中萧枫写道:34;新制行,则边军足;新制废,则边军亡。臣愿以死保新制!34;
nbsp玄夜卫在查抄旧官宅第时,发现他们与瓦剌使者的密信,信中承诺nbsp34;若新制废除,愿割五城相谢34;。德佑帝将这些密信贴在午门,旁批nbsp34;叛臣与敌为伍34;,舆论彻底倒向改革派。
nbsp《开中定策》推行半年后,九边的盐引伪造率降为零,战马数量比去年增加三成。户部的《盐马统计册》显示,德佑十八年的盐税收入比去年增长五成,其中七成用于边军饷银nbsp——nbsp这是泰昌帝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nbsp新堂官们在三司衙署的正堂,为青铜鼎焚香祝祷。鼎中的铜水已凝固成獬豸形,周宗抚摸着鼎耳说:34;这不是结束,是开始。34;nbsp他们都知道,只要制度在,即便他们离去,改革也能延续。
nbsp谢渊在都察院的院墙上,新题了nbsp34;法不阿贵34;nbsp四个大字,笔力比半年前更遒劲nbsp——nbsp那是见证过权力博弈、民心向背后的从容与坚定。
nbsp三法司的青铜鼎终于铸成,鼎腹刻着《开中定策》全文,鼎足分别刻着周宗、林缚、赵毅的誓言。德佑帝亲自为鼎揭幕,将三虎的罪证副本熔成铜液,浇在鼎基下:34;让这些罪恶,永远托举国法。34;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鼎成之日,九边同时鸣炮,声震长城内外。瓦剌使者在大同马市听到炮声,突然对翻译说:34;大吴的新法,比长城更难逾越。34;
nbsp片尾
nbsp史官在《德佑实录》中写道:34;十八年之改革,非独变盐马之制,实乃变治国之魂。由是,宗室不敢干政,贪官不敢妄为,边军不敢懈怠,天下始知有法,而非有君、有宗。34;
nbsp谢渊在给萧枫的信中说:34;鼎可移,法不可移;人可换,志不可换。34;nbsp这封信后来被刻在大同的铁犀神像底座,与长城的烽燧一起,见证着新法如何在边地扎根。
nbsp太和殿的金砖上,《开中定策》的绢本在晨光中泛着柔光。德佑帝望着窗外的晴空,突然对谢渊说:34;泰昌先帝若在,当赞朕今日之举。34;nbsp谢渊躬身答道:34;先帝之志,陛下今日成之,此乃国之幸,民之幸。34;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刑法志》终篇载:34;nbsp德佑十八年之狱,非仅诛三虎、除五彪,实乃革百年积弊之始。34;王林五虎五彪之祸,代王宗室之叛,皆因法纪废弛、官官相护而起。谢渊以孤臣之身,持法如剑,破飞鹰之党,终使34;nbsp法不阿贵nbsp34;nbsp四字,重铸于九边砖石之上。
nbsp夫国之强盛,不在宗室之尊,而在法典之公;不在权贵之富,而在民心之安。德佑帝颁《开中定策》,立三司互监之制,非为逞威,实为固本nbsp——nbsp盖因马政清则边军强,盐法正则国库实,吏治明则天下宁。
nbsp大同马市的铁犀神像,至今犀角指北,似在警示后人:乱政者如王林五虎,虽逞凶于一时,终成枯骨;叛国者如代王,虽恃宗室之亲,难逃天刑。而谢渊生祠的獬豸像,眼眸嵌瓦剌磁箭,既照见边民欢颜,亦映着未绝的暗流nbsp——nbsp改革之路未有穷期,唯守nbsp34;法纪34;nbsp二字,方能护大吴万里江山。
nbsp史臣曰:34;nbsp自秦兴帝定鼎,吴之治法三变,而德佑一朝最着。非谢渊之能独济,实因帝心明、民心向、法度立。34;nbsp诚哉斯言!观夫长城烽燧与马市炊烟共生之景,方知:铁犀镇边,不如法网镇心;金戈守险,莫若民心为城。此乃德佑之治留给后世最深沉的启示。
喜欢。
第398章 若职掌不明,贪墨成风,则邦本摇矣[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