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3章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写了个nbsp34;查34;nbsp字。参议心领神会,借口更衣离席nbsp——nbsp他要去抄录代王府的往来信件。谢渊则拖住缇骑,故意与佥事争论《大吴律》的条文,眼角余光却看着宗人府的人扶着代王从侧门离开,靴底沾着的冰泥里,混着与马厩相同的铁砂。

    nbsp侍婢悄悄塞给谢渊一张纸条,上面画着冰窖的方位。谢渊将纸条藏入发冠,突然提高声音:34;既然要会审,34;nbsp目光扫过众人,34;这冰窖里的东西,总该清点清楚吧?34;nbsp佥事的脸色变了,他显然不知道冰窖里还有别的秘密。

    nbsp谢渊不等佥事反应,带着都察院的随从直奔冰窖。铁链锁着的木门上,果然有飞鹰纹的烙印。谢渊拔出佩刀劈开锁链,寒气扑面而来,里面整齐地码着数十个木箱,箱角印着nbsp34;泰和号34;——nbsp正是代王长史提到的瓦剌商号。

    nbsp佥事追进来大喊:34;私闯王府禁地,你担待得起吗?34;nbsp谢渊掀开最上面的箱子,里面是整整齐齐的盐引,每一张都盖着户部的朱印,却没有编号。34;无编号盐引,34;nbsp谢渊的声音在冰窖里回荡,34;按律当斩,你说我担待得起吗?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户部侍郎突然冲进来,脸色惨白:34;这是...nbsp这是去年失盗的那批盐引!34;nbsp他的指节在箱沿上颤抖,34;当时报了案,镇刑司说查不到踪迹;nbsp谢渊冷笑,查不到才怪,分明是监守自盗。他拿起一张盐引,背面用朱砂写着nbsp34;周34;nbsp字,笔迹与马槽刻字如出一辙。

    nbsp冰窖深处传来滴水声,谢渊循声走去,发现角落藏着个暗格,里面是瓦剌的兵符,上面的飞鹰纹比盐引上的更精致nbsp——nbsp显然是官方制式。这说明瓦剌与镇刑司的勾结,早已不是私下交易,而是涉及军防的叛国大案。

    nbsp一名缇骑突然跪地,甲叶碰撞发出脆响:34;大人饶命!34;nbsp他哭诉自己是被胁迫的,34;冯指挥使说,只要看管好盐引,就升我做百户。34;nbsp其他缇骑面面相觑,佥事拔剑要杀他,被谢渊一脚踹倒:34;抗拒都察院查案,形同谋逆!34;

    nbsp越来越多的缇骑放下兵器,他们大多是被镇刑司强征的,早就心怀不满。谢渊让他们看守现场,自己带着盐引和兵符回到宴会厅,官员们看着这些证物,终于有人开始交头接耳,讨论如何向朝廷表忠心。

    nbsp谢渊将盐引和兵符封存,带着通政司参议的证词和侍婢的供词,连夜赶回都察院衙署。掌灯疾书时,笔尖划破纸张nbsp——nbsp他要在代王和冯指挥使运作之前,将证据呈到御前。窗外的雪越下越大,仿佛要掩盖这京城的污秽。

    nbsp书吏提醒他:34;大人,镇刑司在宫里的势力盘根错节,34;nbsp忧心忡忡,34;怕是奏折递不到陛下案前。34;nbsp谢渊蘸了蘸朱砂,在奏折末尾盖上nbsp34;都察院印34;:34;有此印在,谁也扣不下。34;nbsp这是都察院的特权,遇重大案件可直达天听。

    nbsp三更时分,衙署外传来喧哗,冯指挥使带着镇刑司缇骑包围了都察院。34;谢渊勾结外臣,诬陷宗室,34;nbsp冯指挥使的声音隔着门板传来,34;奉旨拿办!34;nbsp谢渊冷笑,这是要颠倒黑白。他让属下放箭示警,同时将证据副本交给贴身随从,从密道送往内阁大学士杨一清府中nbsp——nbsp杨一清是少有的敢与镇刑司抗衡的重臣。

    nbsp缇骑撞门的声音震耳欲聋,谢渊整理好官服,将盐引揣在怀里,他要亲自带着证物去面圣。都察院的属官们纷纷拔刀,齐声喊道:34;愿随大人死战!34;nbsp烛火映着他们的脸,没有丝毫畏惧。

    nbsp杨一清的轿子突然出现在街口,灯笼上的nbsp34;杨34;nbsp字在风雪中摇曳。34;冯大人好大的威风,34;nbsp杨一清的声音苍老却有力,34;都察院是天子耳目,你说拿办就拿办?34;nbsp他身后跟着内阁的侍卫,按制可节制三品以下京官。

    nbsp冯指挥使脸色铁青,却不得不让开道路。杨一清走进衙署,看着满桌的证物,长叹一声:34;哀哉,我大吴的江山,竟被这些蛀虫啃得千疮百孔。34;nbsp他拿起盐引,指尖颤抖,34;明日早朝,老夫陪你一起奏请陛下。34;nbsp谢渊知道,这场仗终于有了转机。

    nbsp次日早朝,谢渊捧着盐引和兵符跪在太和殿,声音朗朗:34;臣都察院左都御史谢渊,奏请陛下彻查代王与镇刑司勾结瓦剌一案!34;nbsp代王站在宗室队列里,脸色灰败;冯指挥使则在武官班中,眼神凶狠如狼。

    nbsp德佑帝看着证物,眉头紧锁:34;代王,你有何话说?34;nbsp代王跪地磕头,只说nbsp34;被奸人蒙蔽34;。冯指挥使却大喊:34;陛下明鉴!这是谢渊伪造证据,意图陷害宗室!34;nbsp他请旨让三法司会审,实则想在会审中做手脚。

    nbsp杨一清出列奏道:34;陛下,此案牵连甚广,当由内阁、都察院、宗人府三司会审,34;nbsp目光扫过冯党官员,34;以防有人徇私舞弊。34;nbsp兵部尚书立刻附和,他昨夜已收到消息,知道冯指挥使大势已去。而左副都御史等冯党官员,则坚持要由三法司审理,双方争执不下。

    nbsp谢渊突然开口:34;臣有一证,可辨盐引真伪。34;nbsp他指出每张盐引的暗纹里,都藏着户部侍郎的私章nbsp——nbsp那是周龙贿赂他时盖的,当时以为天衣无缝,如今却成了铁证。户部侍郎瘫倒在地,这才招认一切。

    nbsp德佑帝沉默良久,龙椅上的鎏金扶手被攥得发白:34;准杨爱卿所奏,34;nbsp声音带着疲惫,34;三司会审,34;nbsp眼神如利剑扫过代王,34;代王暂禁王府,不得与外界往来。34;nbsp冯指挥使还想争辩,却被陛下冷冷打断:34;你也回去待罪吧。34;

    nbsp退朝时,谢渊看着冯指挥使怨毒的眼神,知道事情还没结束。杨一清拍拍他的肩:34;小心行事,冯党在镇刑司经营多年,会审怕是不会顺利。34;nbsp谢渊点头,他早已做好准备,马厩暗窖里的东西,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nbsp三司会审的第一天,侍婢的证词就被篡改,说她nbsp34;看错了人34;。谢渊质问主审的刑部尚书,对方却推诿说是nbsp34;记录失误34;。杨一清发现,宗人府的代表竟是代王的表亲,当即要求换人,双方争执到午时,才勉强换了个中立的宗室。

    nbsp谢渊知道,这是冯党的惯用伎俩,先混淆视听,再拖延时间。他不动声色,让都察院的人盯紧三法司的狱卒,果然发现有人给户部侍郎送了毒酒,幸好被及时拦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冰窖里的盐引突然失火,虽然被及时扑灭,却烧毁了大半。看守的缇骑说是nbsp34;意外34;,谢渊却在灰烬里发现了火油的痕迹。他将此事奏报陛下,德佑帝震怒,派锦衣卫(此时仍保留的皇家亲军)接管看守,这才保住了剩余的证物。

    nbsp冯指挥使在狱中却很得意,他的党羽正在外面活动,准备用nbsp34;证据不足34;nbsp为由,让他脱罪。谢渊冷笑,他还有最后一张牌nbsp——nbsp马厩暗窖里的周龙。

    nbsp谢渊亲自提审代王,将马槽刻字和周龙的供词摆在他面前:34;王爷,周龙已经招了,34;nbsp语气平静却带着压力,34;您是想体面地认罪,还是让陛下废了您的王爵?34;nbsp代王看着刻字的拓片,知道再抵赖也没用,终于交代了与冯指挥使、周龙勾结,用盐引换瓦剌药材和兵器的全部事实。

    nbsp他的供词被密封送往御前,杨一清拿着供词在朝堂上宣读,冯党官员面如死灰,再也无力辩驳。

    nbsp德佑帝下旨,将冯指挥使凌迟处死,家产抄没;代王废为庶人,圈禁终身;涉案的大小官员共计一百三十七人,或斩或流,朝堂为之一清。周龙在暗窖里被找到时,已经自尽,怀里还揣着与瓦剌王的密约。

    nbsp谢渊站在刑场边,看着冯指挥使伏法,心中却没有快意。都察院的卷宗里写着,每一个大案的背后,都有无数被牵连的无辜者。侍婢被送回原籍,赐了良田;通政司参议升为侍郎,却在半年后被冯党余孽刺杀。

    nbsp杨一清趁机奏请改革盐法,废除盐引私卖,改为官运官销,由都察院监督。德佑帝准奏,谢渊以左都御史职衔兼领盐法督查,巡查各地盐场。他在巡查中发现,吴国的盐政积弊已深,不仅是官商勾结,还有各地藩王的私自设卡,要彻底改革,难如登天。

    nbsp在山西盐池,他遇到了王林的儿子,这个少年继承了父亲的私矿,却选择与朝廷合作,用磁石技术检测盐引真伪。谢渊看着他眼中的光,仿佛看到了希望。

    nbsp片尾

    nbsp三年后,谢渊仍任左都御史,他时常想起那个雪夜的代王府夜宴,一片冰屑掀起的风暴,最终改变了大吴的朝局。但他也知道,飞鹰纹虽然消失了,官场上的黑暗面却从未消失,就像马厩里的刻痕,即使被掩盖,也依然存在。

    nbsp在他的案头,永远放着那本《都察院宪纲》,扉页上写着:34;为官者,当如獬豸,触奸佞,辨善恶,纵前路荆棘,亦不可退。34;nbsp这是他的誓言,也是无数像他一样的清官的信念。

    nbsp卷尾

    nbsp《大吴史?谢渊传》载:34;德佑十六年,渊以左都御史职,于代王府夜宴识飞鹰纹,发代王、冯指挥使通瓦剌事,诛奸佞百余人,革盐法之弊,天下称快。34;nbsp然官官相护之习,非一日可改,渊居都察院九年,劾罢贪官凡七十余员,终以风宪之职终老,朝野皆称nbsp34;谢铁面34;。宣府的雪,年复一年落下,掩盖了旧痕,却掩不住人心深处的明暗。都察院的宪纲在史册中泛着冷光,见证着一个王朝在正邪较量中的艰难前行。

    喜欢。

第383章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