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玄桢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8章 须知潘岳鬓成丝,始信陶潜归去来[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卷首语

    nbsp《大吴会典?宗藩》载:34;亲王监国,凡调兵三千以上,必持盖有nbsp39;nbsp御赐军符nbsp39;nbsp的黄绫诏书,无诏而调者,以谋逆论。御史台弹劾宗藩,需陈三证:一曰人证,须三品以上京官连署;二曰物证,具印信、文书、军器;三曰书证,引《皇明祖训》及《大吴律》条文。34;nbsp永熙三年七月十四,露水未曦的鎏金兽首门环上,谢渊的獬豸冠缨垂落如帘,门额nbsp34;忠孝传家34;nbsp的金匾在晨雾中泛着冷光nbsp——nbsp匾后修补的木纹呈nbsp34;丙巳34;nbsp状,与第七集汴梁破庙佛龛暗格的匠人刻痕分毫不差,恍若逆党罪行在王朝匾额下的隐秘显形。

    nbsp须知潘岳鬓成丝,始信陶潜归去来

    nbsp永熙三年七月十四,辰时初刻。行辕后堂的金丝楠木案几上,羊脂玉茶盏腾起的雾霭缠绕着萧桓的玉扳指,将那枚刻有编号印记的玉饰映得虚浮。谢渊的断笏斜倚黄绫账册,笏身nbsp34;铁骨冰心34;nbsp四字经岁月打磨愈发清晰,与案头朱漆《皇明祖训》封面的獬豸纹形成冷硬的呼应。

    nbsp34;御史台的卯初刻,倒比本王的早朝还勤勉。34;nbsp萧桓的声线裹着龙涎香飘来,玉扳指划过账册时,边缘的编号印记在纸页投下蛛网般的细影。谢渊的余光扫过对方袖口nbsp——nbsp那抹若隐若现的特殊印记,正是此前在刺客衣襟、官员里服上反复出现的魏王府私军标识,此刻在明黄缎面的遮盖下,如同腐肉上的蛆虫。

    nbsp34;殿下可知,34;nbsp谢渊捏起羊脂玉佩,血渍在晨光中泛着暗褐,34;此佩随驾邙山时,曾沾过逆党首领的血?34;nbsp铁尺轻点玉佩背面,几乎不可辨的断刀状凹痕在折射光下显形,34;七年前砖窑匠人陈六的断指骨殖,也有这般被硬物磨刻的痕迹nbsp——nbsp原来魏王府的私军印记,是拿匠人指骨当刻刀?34;

    nbsp玄夜司千户展开的《汴梁城防图》在案上铺开,朱砂圈注的邙山营地如溃烂的伤口:34;永熙三年七月十二,三千禁军移驻此处,34;nbsp他的指尖停在nbsp34;萧桓34;nbsp印戳上,墨色新鲜得能刮下砚台残屑,34;而司礼监的诏书底册,至今没有陛下的朱批。34;nbsp图上兵器库的标识旁,34;丙巳34;nbsp编号以极小字体密排,恰与白衣庵账册中的弩机编号一一对应。

    nbsp萧桓的拇指狠狠碾过玉扳指的nbsp印记,青玉表面骤然迸开细裂纹nbsp——nbsp这枚常年佩戴的玉饰,终究抵不过他指节因用力过度而产生的压强。碎片跌落时,他正挥袖欲抢账册,青玉残片顺着桌沿滑下,恰好盖住nbsp34;匠人三十七名充军34;nbsp的nbsp34;充34;nbsp字:34;监国者调兵护城,反成罪名?34;nbsp他猛然掀翻茶案,经年保养的青瓷盏撞在砖地上碎成齑粉,月白里衣袖口的暗纹在剧烈动作中完全暴露nbsp——nbsp那是用暗红丝线绣成的特殊标识,色号与王明德供认的nbsp34;魏王府私军绣线34

第138章 须知潘岳鬓成丝,始信陶潜归去来[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