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0后的回忆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5章 搬家记忆[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都有点不好意思的,搬家的时候就要多搬运一个行李箱,住在堂姐家的一个月并没有让米云顺利找到工作,当时和大伯住在一个房间,两人经常说说话,聊聊家谱,米云才记住了家谱,米云的取名都还是按族谱排行取名,后来堂姐家买新房卖旧房,米云不得不离开了,就临时找了第一份工作,工厂储备干部,包住不包吃,岗位储备干部,名字好听,就是个普工,如果是大型工厂,可能储备干部还有点作用,十几个人的工厂基本上没用,后来米云再去的公司也是几个储备干部,都是大学毕业生各个专业的都有,米云当时还加了好几个QQ,一起又瞎混了好几个月,当时要求不高,只求吃饱有个地方可住。

    nbsp深圳两份工作的时候中间还有一份两天的工作,也是包住不包吃,米云当时和一个学医的大专生一起去的,就是健身房发传单,去了一天一夜就连夜逃离了,当时行李箱还在宿舍,没有钥匙,带不走行李,后来请招聘我们两个进来的吃了个晚饭,跟老板报备后,拿行李走人,然后入住笋岗附近的几个人才市场十元店,那里住了十来天,发生的故事太多,还有被拉到派之所录指纹,说是为了奥运安保还是其他啥的,十元店就只有一个床位,一天一交钱,共用一个洗手间,不知道十几年后的今天还有没有那个十元店的存在,米云第二次进深圳已经是婚后一年多了,没有再去过人才市场,也没有故地重游,最近失业的一年多也再没进过人才市场,一月三封简历投稿就是高标准了,还是半年一投。

    nbsp搬房子最多的就是在深圳了,没有行李家当的搬运简单,后来工作十年中的搬运就麻烦了,行李家当攒了不少,每次搬运就费了点力气,每次基本上都是人力搬运,没有请过搬家公司,搬了多少次,少说也有十来次,稳定工作后的搬运都不少,从西丽大学城到塘朗,再到科技园附近,再到保安固戍地铁口的两次,再到五和地铁口的几次,再到坂田北地铁口。这些地方都是租住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的时间,这只是租房,中间看房找房子的次数就更多了,58同城找房子,租房子,又转租房子,都搞了好多次,因为搬家冰箱都换了两次,洗衣机也是,茶几沙发也是,热水器也是,搬家就少不了丢东西,新买的洗衣机会丢,热水器也会十元贱卖,沙发,茶几直接丢垃圾站。

    nbsp老房子遗址都没时间去看,每次回湖北的时候,父亲都会用手指一下以前的房子地方,只不过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小时候的青梅竹马也记不住,没有印象,第一村子也是如此,第二个村子也是如此,第三个村子就只有男孩玩伴了,前面两个村子男孩女孩玩伴都不少,只不过几十年过去了留下的记忆有限,十几岁的孩童时期的玩伴,又有多少人能记住音容笑貌,人生如梦,总会有太多的不完美和遗憾。第二个村子的十几年生活是米云最快乐无忧的时光,也是父母最快乐最珍贵的时光,都说故土难离,说的就是那种乡愁,父亲现在都还想见五十年代的那批同学,计划在下半年,父亲离开湖北都有四十多年了,整个米云的年龄,母亲怀念的就是门前河里的鱼,哪怕只隔了一条河,其他地方都吃不到,门前三条河道,只有一条河道有那种鱼,村内两条内河早已填平,人生有太多神奇和解释不了的话题,米云有生之年还是会找机会重返故地,米云家房子没有拆掉,是村里留存不多的几个房子之一,在河堤上,即使没水没电,也转卖了几手,至今都还有人住,听父母说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米云作为85后这一代,比父辈们的学习和生活还是好多了,没有他们那么幸苦,米云父母这辈的同学回忆他们的青春时光就是苦中作乐,他们在六七十年代还见过电,学生时代参与发电,父亲刚好是两个同学发电参与者之一,米云都记得自己过了好几年没电和缺电的生活,家里点煤油灯和蜡烛,米云晚饭后就在蜡烛和煤油灯的微弱灯光下完成过家庭作业和兴趣爱好学习,那个年代有电力不足的恐惧,四十瓦的灯泡都只有一丝光亮,之能亮上三分之一,没有任何家电产品,没有电风扇,只有灯泡和黑白电视,这两个都是经常带不动得东西,电视只有一条平行线闪出,或无数个黑点和白点,无数雪花,不见图像,只闻声音。

    nbsp米云这一代人只有在村小学的三四年参与过劳作,上过劳动课,饿肚子的故事不多,学校都有定量的米饭,勉强能吃饱,劳作也不辛苦,有限的几小时的轻微劳动,还不是每天都劳作,一周有个三五次就够多了,不像父母这辈,他们是五十年代末出生的一辈,念到高中以上算是当年的最高学历,父亲说过他是村里的第一个高中生,毕业后就回村当了初中老师多年,母亲村里还好,姐妹都有高中生,毕业后就回村教小学。

    nbsp父亲那边今年开始组织同学聚会,毕业班64人,过世四人,都是年近古稀的七十岁左右了,失联的还有十人,再不组织,过几年可能人就更少了,大家也走不动了,都超过半个世纪了,清明节后加入的同学群,过世的一人米云就听父亲说是贪多了被吓死了,其他三人不清楚,都算高寿了,说明吃糠咽菜,参加劳动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米云就怕给父母蒙羞,比不上他们那一代,他们都是当年的最高学历,算天之骄子了,只不过高中三年有一半时间不是学习,而是在劳作中,推平河堤,围湖造田,挖鱼池,肩挑手提,父亲年轻时是干不动农活的,会不定时请十天病假,体能跟不上,营养跟不上,一天七八两米饭,三斤米饭四人分,说实话在那个年代已经算不少了,只不过菜品少,只能吃咸菜,湖南湖北是鱼米之乡,能勉强填饱肚子,只要风调雨顺,还是有很多肥沃土地的。

    nbsp七十年代读高中的岁月,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奋斗的时光。那个时代,高中教育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能够读高中的人往往是经过严格选拔的优秀学生,不说七十年代,就是2000年的高中也得要通过考试选拔,米云就没有通过中考,去了职高读书,最后通过高考逆天改命上大学。

    nbsp70年代的高中校园生活十分简朴,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吃着学校食堂的大锅饭。尽管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却十分高涨。每天早上,大家都会早早起床,到教室去晨读,晚上也会自觉地留在教室里自习,直到熄灯时间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开。只不过那时候的电力靠水力手工发电,米云父亲和班上一个同学共同进机房发电,支援整个学校的电力,还有外面几个小地方的电力。

    nbsp在七十年代的高中课堂上,老师们的授课方式比较传统,主要是以讲授为主,但他们的教学态度却十分严谨认真。学生们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记笔记,课下则要通过大量的习题和复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学习之外,高中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比较单调,一半时间都在参与劳作,只不过是帮集体干活,不是帮私人干活,米云上小学的劳动课是帮老师私人干活,劳动课只是象征意义,那个年代还是争戴各种像章和肩章的最后时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后来才慢慢偏向于应试教育。

    nbsp过去的岁月有好有坏,记忆有苦有乐,都是人生的财富,有得有失,人生如梦,总有遗憾和不舍,生活经历和阅历都是宝贵的财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路有光,初心不忘,过好每一天,付出总会有回报。

    喜欢。

第205章 搬家记忆[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