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木水桶和煤炉子[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接着用废纸点着引火的刨花之类的小柴片,劈柴也是米云小时候经常干的事情,加几块大一点的柴片,同时往柴片上放一层煤球,顿时浓烟滚滚。随后,赶紧扇动大蒲扇,以防熄火。在没有风的日子里,整条弄堂被浓烟笼罩,过往行人熏得直流眼泪。只要煤球煤饼不熄灭,控制好,一个月都可以不用生火,每天及时更换新煤饼就好。
nbsp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人过去把“柴”作为七件事中头一件,是有道理的。因为,把生的烧成熟的靠的就是“柴”。过去乡村百姓做饭自然是用“柴”,城市居民做饭的“柴”就是“煤”。只不过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天然气和煤气灶,过去落后的东西自然就会淘汰了,包括沼气也淘汰了,生活水平越高,人们就会越轻松,越懒惰,不愿意再做几千年前的费力劳心事,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刷视频,享受精神食粮。
nbsp又说多了,到此为止,最后再对木桶做一点科普,因为“桶”的功能作用相对比较多,但随着社会发展又不得不慢慢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它确确实实存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还被使用了几千年之久。下面科普一下消失的各种桶,米云虽然是85后,但因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是旧社会几十年前出生的人,所以多接触了一些老物件。米云刚好在十几岁前都有看到过这些消失的各类桶的老物件。
nbsp一、脸桶:如今叫脸盆,古代都叫“脸桶”,人用来洗脸的。nbsp木制的脸桶是古代时候传承下来的,五、六岁的时候,我们村里不少农户都是用木制的脸桶。
nbsp过去由于原材料的缺乏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根本没有塑料的、铁的、不锈钢的脸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脸盆从木制到塑料制到铁制再到不锈钢制不断进化,如今脸桶已经彻底消失。现在,洗脸基本被洗漱盆取代。
nbsp二、水桶:木水桶曾经是农村主要的挑水工具,家家户户都少不了,水桶都是请箍桶匠来家里制作的,它的材质大多都是杉木的。所以它轻便,结疤少,不易裂,而且耐用。用水桶挑水还要配上专用的水钩担。过去农村用水主要有二种,一是井水(饮用水),二是河水(塘水)。
nbsp水缸是中国古代家庭必备的储井水工具,它不仅方便了家庭用水,还具有美化家居的作用。农村以前的做饭、烧菜、烧开水都是用井水的,水井离家里都有一段距离,不可能随用随取,因此,都会在家里面放置一口水缸,去井里挑水把水缸装满,要用水的时候就可以用水瓢舀水了。
nbsp挑河水主要是用于喂猪而烧猪的饲料。如今随着农村的生活条件改善,实现了“看戏坐在床横头,井水来到锅灶头”,井水被淘汰,家家户户安装上自来水。即使要提水也是用上轻便的塑料水桶。所以过去木水桶应用的价值越来越少而渐渐地消失。
nbsp三、尿桶和马桶:尿桶和马桶,也是木制的,作用和功能大同小异。过去农村没有公共厕所,家里也没有卫生间,所以,男女老少的大小便都需要尿桶和马桶。另外在那个化肥短缺的年代,人肥是农作物种植所需肥料的重要来源,因此家家户户在户外都有一口仰天粪缸,用来储存人肥。
nbsp尿桶和马桶的区别:一是尿桶的工艺粗糙、简单,而马桶的工艺更加精致,而且批上紫红色的油漆;二是马桶被有些农户当作女儿的嫁妆;三是尿桶一般没有盖,而马桶都配上马桶盖;四是生产队施肥的时候用的都是尿桶而不是马桶。如今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家家户户搬进高楼洋房,装修了卫生间,尿桶、马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nbsp四、大、小脚桶:大、小脚桶都是木制的,况且材料都是杉树,轻而耐用,圆形,开口宽,至底部略收窄,外涂桐油或漆而成。小脚桶用于洗脚,大脚桶相当高且大,可容一个人坐浴。过去,脚桶常作为妇女陪嫁品,一般用于妇女房中沐浴、给孩子洗澡或洗衣服。个别地区因此戏称老婆为“老脚桶”。
nbsp随着经济发展,小脚桶、大脚桶早已被塑料桶及陶瓷浴缸所代替。倒是城市某些木桶浴、洗脚屋流行,催生了一些新型的木桶和脚桶,仍然杉木制,而且美观大方。如今泡一下木桶浴、足浴成了人们健康养生的追求。
nbsp五、稻桶:早半个世纪,在田野收割小麦、早稻、晚稻时节,总能看到生产队几个男劳动力围着一个木桶在甩打麦穗、稻谷,这木桶就是稻桶。稻桶,一般都是生产队的生产工具。
nbsp稻桶不是容器,而是一种用来脱粒的农具。稻桶,四方形,齐腰高,底小口大,四角安有拉手,底部装有两根粗壮平行、光滑的木档,为的是方便在稻田拖行。
nbsp稻桶,远远看去像一张张开的大方口,在没有出现机械化的脱粒机前,它是农民给稻谷脱粒的主要农具,割来的稻谷,就一把一把在稻桶上甩,劳动强度之大不言而喻。为了在脱粒时防止小麦、稻谷四处乱溅,在稻桶的三面还围着一张“稻桶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稻桶里面放有一架“稻桶梯”,所谓“稻桶梯”就是好像楼梯形的架子,专为方便脱粒而设置。我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劳动力,往稻桶内对角又斜撑一条扁担,这样稻桶就稳稳当当地担在肩上了,一直搬到田野上。
nbsp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半机械化的脱粒机,脚踏打稻机取代了稻桶。改革开放之后在脱粒机上装了柴油发动机,省了不少力气。而今,奔驰在稻田上的已是收割机,稻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眼。
nbsp六、蒸nbsp饭nbsp桶:饭桶,我们永康土话也叫“饭蒸”,一种蒸饭工具。饭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估计只有5、6分之一的农户有饭桶。饭桶呈上粗下细的圆桶形,左右有拿手,上方有木盖。饭桶虽然形似“圆桶”,但结构却比圆桶复杂得多,它由杉木制成,直径略小于高度,由桶体、桶箅和桶盖三部分组成。
nbsp过去在农村一般二种情况用到饭桶,一:农村的红、白喜事请客的时候,米饭用量大,用几个“饭蒸”烧饭。蒸出来的米饭均匀熟透而无焦饭,食之又软又香,口感极好。俗话说的“大锅饭、小锅菜”便是指此。二:饭桶还有一大妙用,那就是酿酒。
nbsp记得农村家家户户都有酿酒的习惯,那需要饭桶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用饭桶不仅可以一次蒸几十斤糯米,还可以保证酿出来的米酒唇齿留香、余味无穷nbsp。如今,饭桶在农村存在已经不多了,请客做饭也被先进不锈钢餐具所代替。但是,在旅游景点团队餐的时候,还看到饭桶在用。
nbsp七、豆nbsp腐nbsp桶:豆腐桶,顾名思义,过去它是一种在做豆腐时使用的木桶。在农村七桶、八桶中,它就显得最大一种桶。这种圆形木桶也是上大下小的。高度差不多可以达到人的腰部。
nbsp它主要用于杀猪,偶尔也用于其他地方,如洗红薯粉,空闲的时候放放杂物。过去豆腐桶在农户也是比较普及,但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如今豆腐桶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仅有少数农户家还收藏着。
nbsp八、椭nbsp圆nbsp桶:椭圆桶,顾名思义是椭圆的,桶的两侧栓有绳子,可以用扁担挑的。椭圆桶,在农村也是比较少见的,由于条件有限买不起皮箱,主要是做手艺出门人和读书人住校生,用来藏衣服和生活用品,如今已完全消失了。
nbsp九、火nbsp桶:火桶,一般都是冬天使用的,以前是小孩子用来取暖的桶。一般都是由木材制成的圆形桶,下面面积大,上面桶口小,方便固定不易翻倒。分上下二格,下格地面上面放一个火盆,上格用来藏小孩子。
nbsp大人们在寒冬腊月把3、4岁以下的小孩子放进火桶里,这样既可以取暖了,又省得抱孩子。过去在农村拥有火桶的农家少之又少,只有家庭条件好的才有。如今这样的火桶已经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nbsp十、坐nbsp桶:坐桶也叫“坐火桶”,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特制的类似桶形状的凳子,最下面内置了装着炭火的金属盆,盆中覆盖一层碳灰。一到了冬天,一定要坐火桶,火桶不光可以暖暖手,暖暖腿,还可以小心地把脚放在上面烘烤。
nbsp最有趣的体验,可以烤红薯、烤洋芋、烤毛芋,放在炭火中,等整个身子都暖了以后,它们也烤熟了,边吃滚烫的红薯,边烤着火,在这寒冷的冬季,应该是最美味的体验了。
nbsp十一、灰nbsp桶:改革开放之前,农村造土房以及一些土建工程,都是用到“灰桶”,“灰桶”就是建筑灰桶。
nbsp“灰桶”虽然是木制的,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所以“灰桶”的构造需要优质木材料,也比较笨重。
nbsp那时的农村房子都是土木结构,墙体都是泥土。为了牢固、美观,墙的两面一般要粉刷一下,以及建个锅灶等等都需要黄金泥、稻干茎泥,这些施工都少不了“灰桶”的搬运。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建房都是砖混结构,木制的“灰桶”被优质、耐用、轻巧的塑料灰桶所淘汰。
nbsp十二、菱nbsp角nbsp桶:过去农村生产队,在池塘里养鱼之外,为了多种经营发展了种养业—菱角。它是水面作物,菱角禾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长出菱角。
nbsp菱角成熟之后,就需要用菱角桶去采摘。菱角桶,直径约1.2多米,高为3035左右,材料全部都是优质杉树,轻巧,浮力又大相当于一只小船,可以载一个大人进行作业,并漆上桐油,防止漏水。在我们永康主要用于池塘采摘菱角,少数地方有人用来撒网捕鱼。目前,菱角桶已经基本消失。现在农村的菱角种在水田里,采摘菱角也不需要菱角桶了。
nbsp十三、蜂nbsp桶:蜂桶,顾名思义与蜂有关。它与人工养蜂的蜂箱有区别,蜂箱是方的,蜂桶是圆的。蜂桶内部的构造怎么样,我也没有看到过,它是专门放在深山老林,吸引野蜂而产生的蜂蜜。这种蜂蜜比人工养殖的要贵一些,对农民来说也是一种格外的收入。这种蜂桶本来就不多,如今,爬山的时候偶尔还看到类似的蜂桶。
喜欢。
第174章 木水桶和煤炉子[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