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0年代大案系列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5章 北京邮电所劫案纪实:一个文艺青年的“抢劫试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案发现场位于北京西郊一家不起眼的邮电所。

    nbsp1998年1月23日,距离春节只剩四天。附近居民第一次目睹这么多警车闪着红灯接连停在邮电所门口。行人远远驻足,交头接耳地猜测:邮电所出什么事了?

    nbsp警察们神情凝重,进出之间透露着一个明确信息——这家小邮电所里发生的,绝不是普通案件。

    nbsp大约十二点五十分,营业厅里没有顾客,一片寂静。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营业员王玉红和张平丽以为是来办理业务的客户,并没太在意。却没料到,走进来的是一个抢劫者。

    nbsp他是个年轻人,头戴黑色帽子,帽檐压得很低,身穿黑色长大衣,衣领向上翻起,只能看见一双不算大、却异常凶狠的眼睛。他右手握着一把短枪,左手高举起一个输液用的玻璃瓶,几步就冲到了柜台前。

    nbsp“我俩当时完全吓呆了,”王玉红事后回忆,“就像电影里演的抢劫银行那样。可他拿着那瓶水是做什么?让我们喝水镇定?”男人用枪指着她们,把玻璃瓶“咚”地一声搁在柜台台面上。出乎意料,他什么也没说,而是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张约半张信纸大小的字条,扔了过来。

    nbsp字条上写着:“我有六发子弹,一瓶硫酸,请勿冒险稍安勿躁,我保证你平安过年。将钱装入袋里,动作要快,别耍花样,否则格杀不论,绝症患者。”

    nbsp直到这时,她们才明白瓶子里装的不是水,而是硫酸。见她们没有动作,男人又晃了晃手枪,扔过来一个牛皮纸袋,示意她们往里装钱。

    nbsp两人被迫就范,打开抽屉,手忙脚乱地将成捆的钞票塞进纸袋,再扔回柜台外。一沓厚厚的百元钞从袋中滑落,掉在地上。不知是没看见,还是太过慌乱,劫匪没有去捡。他把枪塞回衣兜,抓起纸袋和硫酸瓶,头也不回地冲出大门,消失得无影无踪。

    nbsp这起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邮电所劫案,引起了警方高度重视。刑警们分析:犯罪嫌疑人目标明确、有备而来,持枪、携带硫酸、遮挡面容,符合预谋作案特征。但和一般抢劫案不同的是:嫌疑人全程不语,以字条代言,用语居然还带些文气,甚至出现繁体字,实在反常。

    nbsp现场勘查并未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两位女营业员提供的嫌疑人体貌特征也十分模糊:年轻、偏瘦、穿黑衣……刑侦工作从一开始就陷入困局。

    nbsp所有的突破口,似乎都落在了那张字条上。文检专家判断,写字之人应有一定文化素养。

    nbsp刑警们预感,这案子难破,除非出现奇迹。

    nbsp他叫伟嘉,在朋友和同事眼中,是一个活泼健谈、颇有文化修养的年轻人。虽不算英俊,但待人真诚、知识广博,从庄子哲学到佛学禅理,从唐宋诗词到西方文学,他都能侃侃而谈。

    nbsp心气高的伟嘉不甘于广东小城的平淡生活,早早外出闯荡。他在广州做过调音师,在武汉推销过医疗器材,后来考上了湖南长沙师范学院中文系年2月,他怀着成名的梦想来到北京,希望有一天“伟嘉”这个名字能出现在各类文学家、诗人的名录中。

    nbsp为了生计,他学过调酒,并很快拿到资格证书。但他最终选择的,却是文字工作——他去应聘一家中央单位报社的编辑岗位,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市场部见习编辑。然而两个月后,因难以适应编辑部氛围,他选择离开。

    nbsp之后,他在海淀挂甲屯租下一间平房,对外声称自己要考研,整天闭门读书写作。房东老太太时常给他送些吃的,他却靠朋友汇款维持生活,而那家被劫的邮电所,正是他常去取钱的地方。

    nbsp1997年5月,他进入一家声讯台担任夜间心理咨询员。一开始,他很喜欢这份工作,在寂静的深夜通过电话线倾听陌生人的心事,为他们排忧解难。但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陷入一种重复和虚无之中,个性逐渐被消磨殆尽。他再次辞职,回到那间小屋。

    nbsp他在日记中写道:“感情的无遇而压力日增,跪在冰冷的地板上无泪痛哭……我不甘心,我的心碎了,逝去的灵魂早没了踪影可我还要去奋斗。”

    nbsp1998年1月9日,伟嘉凭借不错的文笔和创意,被《音乐生活报》录用,负责收藏栏目。他决心这次一定要好好工作。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念头也在他心中悄然滋生。

    nbsp“生活乏味。来点动荡感

第275章 北京邮电所劫案纪实:一个文艺青年的“抢劫试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