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拜师修炼下山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1章 南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顾倾城与陈晓阳怀着崇敬之情再次踏上了这片意义非凡的土地——孙中山故居。

    孙中山先生,他不仅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更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其卓越贡献令世人敬仰不已,因而我辈实在没有理由不来此虔诚拜谒一番。

    这座孙中山故居坐落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地理位置独特,整体呈现出坐东朝西的格局。它占地面积达

    500

    平方米之广,而建筑面积也足足有

    340

    平方米。时光追溯到清光绪十八年(即公元

    1892

    年),当时远在檀香山的孙中山兄长孙眉特意汇款回家,交由孙中山亲自主持修建这处居所。

    远远望去,只见那孙中山故居乃是一幢别具一格的两层楼房,采用了砖木混合的结构,并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之长。四周一道围墙将整个庭院紧紧环绕起来,给人一种宁静而庄重之感。

    再看那楼房的外立面,明显借鉴了西方建筑的元素,红墙鲜艳夺目,白线勾勒分明,还有那绿釉瓶式栏杆点缀其间,显得格外精致典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下层前廊精心设置了

    7

    个连续券拱,线条流畅优美,极具艺术感。

    而当目光移至屋顶时,更会发现女儿墙正中央装饰着一个闪耀的光环,下方则塑造了一只口衔钱环的蝙蝠形象,寓意着吉祥如意、福泽深厚。至于楼房内部的设计,则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布局合理,空间利用得当,处处彰显着中式建筑的古朴韵味。

    顾倾城与陈晓阳再度踏入佛山祖庙,这座庙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

    21

    号的大地上。它又名“北帝庙”“灵应祠”,供奉着道教的真武玄天上帝。其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年),宛如一位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中原人南迁到岭南时所带来的北帝崇拜的故事;明洪武五年(1372

    年)的重修,又为它增添了一抹岁月的痕迹;而到了清代初年,它逐渐蜕变成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宛如一位端庄的女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佛山祖庙建筑群占地

    3500

    平方米,宛如一座宏伟的宫殿。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交相辉映。祖庙整座建筑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多用木石材料,斗拱梁架全用坚实的木料接榫构成,殿堂屋脊以石湾陶塑(瓦脊公仔)装饰,宛如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在屋顶上跳跃嬉戏;四周墙壁镶有大量砖雕、灰雕,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示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殿内摆设有木雕、石雕、铁铸、铜铸、锡铸艺术品,犹如一座艺术的宝库,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顾倾城和陈晓阳再次踏上了前往广州沙面的路途,这里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静静地诉说着中国近代的沧桑岁月。

    沙面,这个曾经被称为拾翠洲的地方,它的名字源于其特殊的地理成因——乃是由珠江长年累月冲积而成的一片沙洲。沙面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市区的西南部,南面紧邻着波光粼粼的珠江白鹅潭,北面则隔着沙基涌与六二三路遥遥相望。这座小小的岛屿虽然面积仅有

    0.3

    平方公里,但却有着错综复杂的大小街巷共计八条。

    早在宋、元、明、清时期,沙面就已经是国内外通商的重要枢纽以及人们喜爱的游览胜地。然而,当鸦片战争的硝烟弥漫过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

    年),这片土地不幸沦为了英国和法国的租界。此后的漫长时光里,沙面逐渐发展成为广州至关重要的商埠。

    历经悠悠百年风雨,先后有十几个国家选择在此处设立他们的领事馆;多达九家外国银行和超过四十家洋行也纷纷进驻沙面开展业务。此外,诸如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等机构也都在沙面上应运而生。可以说,沙面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广州近代历史的兴衰起伏,它不仅成为了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一个典型缩影,更因其岛上那众多充满欧陆风情的特色建筑而形成了一座独一无二的露天建筑“博物馆”。漫步其间,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顾倾城与陈晓阳再一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甘坑古镇。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坐落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甘坑社区甘李路

    18

    号。这座古镇起源于明清时期,是一个集深圳本土客家民居、客家民俗、客家建筑、客家民间艺术、客家传统美食和客家田园风光于一身的文化旅游胜地,占地面积达

    18

    万平方米。

    甘坑,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客家古村落,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中的佼佼者。在深圳本地客家语中,“坑”意为小溪流、小水沟,而客家人常常将“坑”和“沥”连用,形成了“坑坑沥沥”这个独特的词

第71章 南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