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辟清谈幼女讲羲经 发至论书生尊孟子[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多九公琢磨了好一会儿,想出个主意,对两个女子说:“我听说《周易》这本书,在其他国家很少有人见过。你们这儿文化昌盛,加上二位才女博览群书,对于这本书肯定能领悟其中的精妙深奥之处。从秦汉以来,对《周易》的注解众多,比起对《礼》的注解,更是歧途纷出。才女见识过人,其中最好的版本应该是哪家的,想必你们自有高见,能判定它们的优劣吧?”紫衣女子说:“从汉晋时期到隋朝末年,讲解《周易》的各家,据我所知,除了子夏的《周易传》两卷,还有九十三家。要说优劣,以上各家都是先儒的注疏,我见识有限,怎么敢以浅薄的见识,胡乱发表议论呢。还请先生多多指教。”
多九公心想:“《周易》这本书,平时耳听眼见的,最多不过五六十种。刚才听这女子说,竟然有九十多种。但她一个字的评论都没有,大概肚子里根本没读过这本书,只是稍微记得几种,就大言不惭,想用来吓唬人。我来考考她,让她出出丑,这样唐兄看着也会觉得高兴。”于是说:“我以前看到的,注解《周易》的各家大概有一百多种,没想到这儿就有九十三种,也算很难得了。至于某人的注疏有多少卷,某人的章句有多少卷,才女还能记得吗?”紫衣女子笑着说:“这些书的精妙之处我虽然没有完全精通,但注家的名姓和卷数,还能大概记得。”多九公惊讶地问:“才女不妨说个一二,这些卷数和名姓,和中原地区的一样吗?”紫衣女子就把当时天下流传的讲解《周易》的九十三家,某人有多少卷,从汉朝到隋朝,一口气说了一遍,然后说:“先生刚才说《周易》有一百多种,不知道就是我刚说的这些,还是另有一百多种?请先生略说一二,让我们增长些见识。”
多九公见紫衣女子说的书名,就像平时读得滚瓜烂熟似的,口中滔滔不绝。仔细听去,其中大半所说的卷数、姓名丝毫不差,其余的,有的是只知道书名没见过书,有的是知道书却记不起书名,还有连姓名和卷数都一概不知的。多九公顿时惊得目瞪口呆,生怕她们继续盘问,自己就要出丑。正在心慌意乱的时候,恰好听到紫衣女子问他书名,连忙回答:“我以前看到的,无非都是才女所说的这些,无奈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现在都迷迷糊糊,记不清了。”紫衣女子说:“书中的主旨,先生或许记不明白,我也不敢为难先生,强人所难。但卷数和姓名,是书坊里三尺孩童都能说出来的,先生何必吝啬赐教呢?”多九公说:“实在是记不清楚了,不是有意推辞。”紫衣女子说:“先生要是不说出几个书名,体谅您的人,不过说您是吝啬赐教;不体谅您的人,就要怀疑先生是在胡乱编造、欺骗人了。”多九公听了,急得汗如雨下,无言以对。
紫衣女子说:“刚才先生说有一百多种,现在只求先生除了我说的九十三种,再说七种,凑够一百种的数目。这事情极其容易,难道还吝啬赐教吗?”多九公急得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紫衣女子说:“这么容易的事,没想到还是不肯赐教。刚才我费了口舌,说了那么多书名,原本是抛砖引玉,想借此长长见识,没想到竟是这样。但除了我们说的这些,先生要是不增加一些,未免显得太浅薄无知了。”红衣女子说:“要是先生凑不出七种,就说五种;五种不行,说两种也行。”紫衣女子接着说:“要是两种也不行,说一种;一种也不行,半个也行,好歹解个围。”红衣女子笑着问:“请教姐姐,什么叫半个?难道是半卷书吗?”紫衣女子说:“我是怕先生记性不好,或许记得卷数,忘了姓名;或许记得姓名,忘了卷数,这都可以叫做半个,不是指半卷书。我们别闲聊了,请先生说一个或者半个吧。”多九公被两个女子冷言冷语,不停地催促逼迫,急得满脸一会儿红一会儿白,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别说所有的书都被紫衣女子说过了,就算还有没说过的,他现在心里一着急,也想不起来了。
那个老者坐在下面,看了几篇书,见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后来看见多九公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头上不停地冒汗,还以为是怕热,就拿了一把扇子说:“天朝时令刚到初夏,大概比较凉爽,不需要凉扇。如今到了我们这儿,难免受热,所以一直出汗。请先生扇一扇,稍微凉快些,慢慢再谈,别受热了,生出其他病来。你们都是异乡人,身体一定要保重。你看这汗还是止不住,这可怎么办呢?”说着,用汗巾替多九公擦汗,又说:“上了年纪的人,身体虚,哪里受得了热。唉!可怜,可怜!”多九公接过扇子说:“这里的天气果然比别处热很多。”老者又献上两杯茶说:“我这茶虽然不太好,但里面有灯心草,既能解热,又能清心。先生喝了,就算受热也没关系。今天虽然有幸相聚,无奈我福薄,耳朵不好使,不能畅快地聆听先生的高见,真是遗憾的事。先生既然肯屈尊和她们仔细交谈,
第十八回 辟清谈幼女讲羲经 发至论书生尊孟子[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