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农作物不是新物种[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7中文]https://m.17zhongwen.net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探讨转基因相关话题时,时常会有人提出这样充满疑惑与担忧的问题:转基因植物在自然界中是否会产生新物种?倘若真的产生新物种,且没有天敌制约,一旦新物种泛滥并对现有农作物造成危害,人类又该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是一种谬论,其逻辑混乱不堪,且全是毫无根据的假设,在现实中这些假设根本不会发生。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物种”这一概念。物种,从生物学定义来讲,是指可以自由交配并繁殖后代的生物群体。就拿常见的农作物来说,转基因棉花与非转基因棉花之间,它们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且繁衍出具有正常生命力和繁殖能力的后代;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亦是如此,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同样满足这一特性。以玉米为例,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无论是传统的非转基因玉米品种,还是转入特定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当它们种植在相邻区域时,借助风媒等自然传粉方式,能够进行花粉的传播与受精,进而产生正常发育的子代玉米植株。这就充分表明,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转基因作物根本不是新的物种。
那么,新物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一个物种要演变成新物种,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生物体内的很多基因会陆续发生突变。这些突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代累积。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变基因不断累加,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生物的综合性状就会发生显着改变,从而形成新物种。以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观察到的地雀为例,由于不同岛屿的环境差异,如食物资源、气候条件等,原本相同的地雀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基因不断发生适应性突变。有的地雀喙的形状和大小发生改变,以便更好地获取特定类型的食物;有的地雀羽毛颜色和斑纹出现变化,更利于在当地环境中隐藏或求偶。经过无数代的演化,这些基因变化的累积使得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在形态、习性等综合特征上与原物种产生了明显差异,最终形成了新的地雀物种。
反观农作物,通常含有着几万到几百万个基因。而转基因技术仅仅是在原有作物基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基因。即便我们把这个新增基因视为基因突变,那也仅仅是一个基因突变,远远达不到形成新物种所需的“很多个基因突变”的条件。而且,仅仅一个基因的改变,根本无法改变农作物的综合性状。比
转基因农作物不是新物种[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